作為央視財經頻道的主播,臺上他是侃侃而談的主持人,臺下則是積極投身公益的“踐行者”。從第一次參與公益活動,到2011年成立“鴻基金”公益基金會,他在公益路上堅守至今。央視總編室微信公眾號“CCTV看點”日前刊發文章,帶我們走近陳偉鴻的公益之路。 從主持到投身公益,感覺更靠近了一步 “在工作期間,我常接觸公益慈善項目,起初只是以公眾人物的身份參與,比如擔任‘愛心大使’等。”在參與慈善項目的同時,陳偉鴻的內心有著些許遺憾,他覺得應該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一個公益組織或者是公益項目當中,讓自己可以在系統中更扎實地去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年前,陳偉鴻去云南一個偏遠村莊采訪,與村中一個留守兒童閑聊,拿出手機讓孩子給在外打工的父母打個電話,通話中的雙方卻沉默無言。這一場沒有言語的通話刺痛了陳偉鴻的心。“親情的缺失,是比生活貧困更令人憂傷的貧瘠。” 他心中萌發了這樣一個想法——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陳偉鴻篤信行動的力量,哪怕只是微小的改變,也會涓涓細流成江海。 2011年,鴻基金正式創立,這時,陳偉鴻感覺自己離公益又更靠近了一步,能夠更真實地去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更真切、更深入地感受到社會所需。 公益就像一束光,照亮別人也溫暖彼此 在投身于公益事業前,陳偉鴻便知道這是個不能丈量得失的工作。但是,“它是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他說,“所以不用去在乎別人衡量我做了多少,我用自己的尺子來量。” 公益之路并沒有陳偉鴻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他曾一度很沮喪,但那個時候的沮喪,也成為了他前進的一個動力。“我覺得我至少應該繼續往前走一走,不能我剛邁出了一只腳,就收回了另一只腳,起碼讓我把兩只腳都邁出來,試試看,試試這個公益的道路究竟有多么坎坷或者有多么的平坦。” “公益就像是一束光,它在照亮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溫暖了彼此。”陳偉鴻感慨道。工作繁忙的他,時常感到時間不夠用,精力不夠用,但在做了公益之后,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字跡歪歪扭扭的一封手寫信,都令他的內心感到無比幸福。 2017年,借著六一這個美好的節日,陳偉鴻來到福建一所偏遠小學,講授了一堂成長課程,希望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們能夠與在外的父母多多溝通,增加彼此的感情。幫助孩子們理解父母的同時,也引導他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成長道路上的挫折和苦難。 “他們會知道這個世上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包括他們的父母,包括我們這樣的陌生人。”陳偉鴻說,“你持續給予一個人愛或幫助,他便會以更加溫暖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 同年7月,陳偉鴻又和財經頻道的同事一起走進北京心目影院,為視障朋友們講電影。 陳偉鴻說:“我們讓別人知道我們做公益,不是為了自己出名,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公益的這個舞臺有多大,我們需要那么多的人,你做好準備來加入了嗎?其實我們只希望別人知道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