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的初心是什么?通過3個月的蹲點采訪,我逐漸尋找到答案。 今年4月中旬,我參加了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記者在扶貧一線”采訪活動,被派往了邵陽縣。 能夠在全省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加入其中,并與貧困地區干部群眾一起,走完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于我個人來說,既是一次重要經歷,也是一種寶貴財富,更是一次錘煉“四力”的實戰演練。 增強“四力”,首先是腳力,好新聞都是跑出來的。 張金東下鄉采訪途中。鄉村公路路況普遍較差,多石子砂粒,彎多坡多,速度太快容易摔倒。 為了下鄉方便,思量再三,我自己掏錢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一來到基層靈活方便,不給地方增添用車負擔;二來農村路窄彎多,路況較差,摩托車更能發揮其便捷的優勢。 有了摩托車助力,下鄉采訪猶如插上了一雙翅膀。 在蔡橋鄉福林村的香柚產業基地,認識了雨中仍在忙碌的劉小娥,挖掘出了她通過學習技術帶領貧困戶一起致富的勵志故事。 在河伯鄉五皇村,無意中看到了貧困戶家里貼滿墻壁的23張獎狀,了解到一個家庭斬斷貧窮代際傳遞的努力和信心,看到未來的希望。 在金稱市鎮社田村,扶貧隊長劉梅的拼命三郎精神令我感動,她忍著腰椎間盤疼痛,數次拒絕醫生手術建議,帶著拔罐、中醫理療器材忙碌在扶貧一線,演繹著基層扶貧干部的動人故事。 腳下有泥土,下筆情也真。一個個鮮活形象、動人場景、感人故事,就這樣被發現、被挖掘、被傳播。 這也讓我切實感到,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家中,才能寫出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稿件,也才能讓自己真正成為眼里有光、心里有暖的記者。 由于路途較遠,一個采訪來回需要大半天時間的顛簸。我白天采訪回來,晚上就趁熱打鐵,完成稿件創作。 在練就腳力的同時,眼力、腦力、筆力也得到了提升和強化,發現總結了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扶貧經驗。 例如,通過在羅城鄉羅成村采訪扶貧隊長時,發掘出了邵陽縣在產業扶貧中的“技術入股”經驗;類似的還有金稱市鎮,探索出了“合作社抱團”產業發展模式,值得復制推廣。 截至目前,2個多月時間,全縣20個鄉鎮(場),我已經跑了11個。在邵陽縣扶貧一線,共推出了個人“扶貧蹲點日記”十余篇,其他稿件、視頻10余個,及時、有效、全面講述邵陽扶貧故事,傳遞出扶貧好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