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聚焦大橋建設者 電視紀錄片的成功,讓這群制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們想做一部同名紀錄電影,通過它,將港珠澳大橋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總導演閆東介紹,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不同于電視紀錄片側重大橋本身的揭秘,而是將更多鏡頭投向建設大橋的普通勞動者”。影片在電視版的基礎上,用一年多時間對大量原始4K拍攝素材進行二度創作,最終完成了一部70分鐘的全新作品。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海廣播電視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文廣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以港珠澳大橋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塑造了以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為代表的中國橋梁人的群體形象。雖然是紀錄片,該片卻擁有比故事片更扣人心弦的懸念,譬如:當14級臺風“天鴿”來襲,尚未竣工的港珠澳大橋能否經受住這次大自然的考驗?片中還有許多故事片編劇也編不出來的動人情節,譬如:當大橋建設者和保護區人員共同將一只被成功救助的海豚放歸大海,畫外音響起了大橋開工前工程師們立下的誓言:“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 港澳首映觀眾當場看哭 2018年11月,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首映,各界共同觀影,媒體反應熱烈。影片總導演、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節目部副主任閆東回憶,他親身感受到了港澳觀眾在看完影片后的自豪和感動。“比如電影最后一幕,大橋終于完工,隧道總工程師沒用別的方式慶祝,而是在橋上跑起了他習慣的馬拉松——這平常的一幕,很多觀眾卻當場看哭。”影片于今年“五一”勞動節在內地公映,音像出版物昨日正式發行。接下來,《港珠澳大橋》還將在更多國際電影節亮相參評…… 閆東從業30多年,創作過《百年小平》《孔子》《長征》《東方主戰場》《1937南京記憶》等30多部重大題材紀錄片,作品9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他說自己多年來都在揣摩如何用當下的重大選題講好中國故事,而《港珠澳大橋》是其中一個探索:“跟故事片靠編劇、靠演員不同,紀錄片是靠真實的記錄,用真人的故事、平實的視角、國際化的開闊視野來進行表達。”他感謝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支持:“他們讓我們拍到了最珍貴的畫面,還保證了我們團隊的安全。”他更難忘團隊的辛勞,比如為了拍攝群星移動下最美的大橋,攝制組苦守3夜,最終成片卻只用了6秒的鏡頭。他還透露,影片在成片之后還做了十幾回修改,而且每次邀請來“審片”的觀眾中都會特意加入幾位青少年。“當孩子們都開始流淚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回改得差不多了!”閆東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