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傳遞故事中情感的力量 “當時做這個選題,一方面是被文章故事的真情實感所吸引;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女性職場話題有一定熱度,作者25歲去利比亞,作為戰地記者為職業理想出生入死本身就很正能量。”該書責任編輯顧翔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有了好的故事、好的文字,作為編輯需要考慮的就是怎樣讓這本書以更好的面貌呈現給讀者。 顧翔說,為了一個合適的書名,編輯團隊擬出了多個備選:《無聲的利比亞:一個中國女記者的中東戰地手記》想要表現“利比亞國內最真實的聲音被掩蓋,利比亞在國際舞臺上被靜音”的現實;《我在中東的戰場上:一個中國女記者的見證》從傳記紀實角度出發,這樣的書名相對來說更容易吸引特定人群;最終選取的《生死96小時:中國女記者利比亞突圍記》則著重突出了作者在利比亞被圍困五天四夜這一讓全世界都聚焦的事件,比較吸引人眼球,有急迫感,有新聞標題的感覺。圖書采用雙封設計,外封選用了幾個孩子在廢墟中的照片,這些孩子們眼神空洞,仿佛早已習慣了那些隨時將至的轟炸;而內封的照片則展現了另一番天地,照片上的孩子睜著大眼睛,眼里仿佛有星星在閃爍,預示了利比亞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作者本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功底,因此文本編輯工作開展得較為順利。”顧翔表示,考慮到這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首先要尊重作者的藝術創作,但也修改了部分細節,以稍稍緩和原稿的戲劇性,使之更貼近現實,更平易動人。此外,本書涉及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眾多,有大人物也有小角色,有大事件也有小細節。編輯在加工的過程中,將書稿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細節進行了一一核對,并在圖書首頁加入了“阿拉伯之春”歷史事件時間表,方便讀者閱讀和查閱。 活動:分享人生中寶貴的閱歷 為了讓這本書能為更多讀者所見,浙江大學出版社在杭州、北京等地舉辦了近10場新書分享會。“在做新書分享活動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讓我難忘的經歷,讓我覺得通過活動通過書,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顧翔說道。 馮韻嫻的第一場新書分享會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舉辦。活動結束后良久,她還被熱情的學生們團團圍住。有一個姑娘一直排在隊尾,直到最后才提出了她的疑問:“我也想做戰地記者,馮老師能告訴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嗎?”馮韻嫻說,是這個職業選擇了自己,自己在機緣巧合下被特派到了中東,并經歷了真實的動亂。戰場上的消息其實更加匱乏,在封鎖之下,將更多的消息傳遞出去還原真相,就是心存善念,就是完成了記者的神圣使命。 在杭州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舉辦的新書分享會上,來了一對母子。分享會結束后,這位媽媽向顧翔感慨地說,這樣的分享、這樣的書帶動了孩子的思考,促進了孩子的成長,“孩子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帶他見更多優秀的人,希望以后能帶他參加更多這樣的活動,這也是他的一種閱歷。”在杭州西湖銀泰西西弗書店的分享會上,一位讀者請馮韻嫻在書上簽上自己的阿拉伯語名字,他說,這樣的簽名拉近了他與戰場的距離,讓他認識到戰地記者的不易,他將更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活動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也帶給我們很多感動。”顧翔表示,接下來,浙江大學出版社還將在鄭州、深圳等地舉行新書分享活動,讓更多的讀者能夠讀一讀書中的故事,品一品寶貴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