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吉陽,采訪對象和同事口中的“老黃牛”“老朋友”“老大哥”倒在了采訪路上—— 新聞路上不落的“吉陽” 吳吉陽在民俗文化節上采訪。慶元融媒 供圖 “吳記者……”“吉陽……”浙江省慶元縣大濟村大山里縈繞著聲聲不舍的呼喚,只是大家再也聽不到那聲熟悉溫暖的回應。那個瘦瘦高高,臉上總是掛著憨厚微笑的吳吉陽永遠地沉睡在了他熱愛的土地上。 人如其名,吳吉陽給身邊人留下的印象就似“吉祥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里。 11月23日,54歲的慶元縣融媒體中心(慶元縣廣播電視臺)記者吳吉陽在新聞采訪中突發腦溢血暈倒,經搶救無效,于11月30日不幸去世。慶元縣廣播電視臺臺長張力軍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他常年奔走在新聞采訪一線,足跡踏遍了菇鄉19個鄉鎮街道的角角落落。” 新聞部的“老黃牛” “我們稱他是新聞部的‘老黃牛’。無論刮風下雨或者是節假日周末,接受采訪任務從不挑活兒。每當我們有什么事脫不開身,他總是樂呵呵地說‘沒事,我去吧’。”同吳吉陽一個辦公室的姚建峰告訴記者,勤奮、善良是吳吉陽給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官塘鄉、江根鄉、龍溪鄉是慶元縣最偏遠的3個鄉,從縣城過去需要坐2個多小時的車,吳吉陽總是主動提出去那3個鄉采訪。官塘鄉首家民宿開業,官塘鄉橫坑村至景寧縣大地鄉水溪村農村聯網公路工程開工建設,江根鄉咸菜茶民俗文化節開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于是就有了《江根鄉花菜滯銷 政府幫忙拓寬銷路》《龍溪綠茶開采》《“茶香小鎮”龍溪迎美麗蝶變》等一篇篇深入、生動的報道。 節假日、酷暑天,防汛防臺、突發事件新聞第一線……都有他的身影。2017年4月18日晚8點,官塘鄉荷洋村民房起火,造成5棟民房燒毀。接到新聞采訪任務后,吳吉陽連夜出發,于當晚10點半抵達一線。在接下來的兩天里,他用鏡頭、文字詳細報道了災情、政府部門及時救援、愛心人士捐助、群眾互助相幫的故事,為搶險救援和重建家園凝心聚力。 在慶元,吳吉陽還被文廣系統內部稱為“鄉村體育記者”。相關部門如果有新聞線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采訪鄉村體育新聞經常需要跋山涉水,有時候一連幾天都在戶外,但老吳從來不喊苦喊累,還會想辦法把節目做得更新穎奇妙。”慶元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負責人說。 春節本是萬家團聚的日子,吳吉陽卻常常堅守在工作崗位上,2019年2月6日,正月初二,他采寫的《浙閩邊界十里八村迎春歌會》的新聞作品被央視新聞頻道采用,展示了慶元縣群眾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層群眾的老朋友 吳吉陽的手機通訊錄里,有鄉鎮和村里的干部、食用菌和種糧大戶、愛心志愿者等各方面“朋友”的聯系方式,這些都是他熟悉的人。 “老吳每次來都會和村民們嘮家常,努力呼吁幫助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慶元縣江根鄉彬坑村黨支部書記胡光海說。針對村民就醫不便的難題,吳吉陽通過報道等形式向有關部門呼吁。2018年,包括彬坑村在內的199個行政村都開通了巡回醫院,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縣城醫生的診療。 官塘鄉橫坑村村委會主任葉華愛說,他認識吳吉陽是在2009年,當時吳吉陽到村里基地取鏡頭。基地在梯田上,為了取到全景,吳吉陽扛著攝像機爬到梯田最高處。吳吉陽的敬業精神打動了他。從此,只要橫坑村有重要活動,他都打電話聯系吳吉陽,而吳吉陽每次都一口答應。吳吉陽不僅拍新聞,還翻山越嶺去拍攝村后仰天湖的自然風景,為這片美麗的湖泊進行宣傳。當村里要向他表示感謝時,他總是那句話:“你們東部這么偏遠,做點事不容易。” 吳吉陽還經常參加公益活動。2013年3月,吳吉陽采訪了救起落水老人的胡阿發,而當得知胡阿發身患尿毒癥,生活困難時,吳吉陽馬上拿出了隨身帶的500元錢。在之后的6年里,吳吉陽曾多次去看望胡阿發。 同事的“老大哥” 在慶元縣融媒體中心新聞部,吳吉陽是年齡最長的記者。同事們說,他也是最敬業的記者。為了鏡頭更具美感和現場力,他時常爬高上梯;為了新聞更具感染力,他喜歡多拍一些鏡頭……每年除夕,他都會去拍村里的歡慶晚會。同事們在工作中讓他幫忙,哪怕是周末、節假日,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作為單位的老大哥,每年的實習生、年輕記者他帶得最多,經常不厭其煩地教他們采訪技巧、文字寫作、鏡頭剪輯制作等。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吳吉陽也會認真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他常說,新聞工作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工作,勤學習、多鍛煉才能解決“本領恐慌”問題,才能做一名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吳吉陽的同事姚瓊回憶說,高高大大,卻一點都不古板,這是吳吉陽留給她的第一印象。記得上班第二天,吳吉陽就叫她跟著下鄉,說有個防汛演習要去百山祖合湖鄉。“那時,都不知道合湖在哪,吳老師就笑著說,那要好好見識下,接下去的日子下鄉的機會還有很多。他還一直很細心地告訴我拍攝的訣竅。”吳吉陽就這樣帶著她認識了攝像機,走進了新聞。 在同事們的記憶里,吳吉陽是無論多苦多難都一笑而過的記者,是全能全年無休的一線。吳吉陽的同事葉捷瓊說:“‘放棄很易,但堅持很酷’,吉陽大哥對新聞工作的熱愛貫穿了他的大半人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敬業愛崗,什么是甘于奉獻。” “那臺陪他戰斗多年,此時只能安靜待在辦公桌上的攝像機在告訴我們,吉陽大哥,真的走了。”姚建峰說,“我想,吉陽大哥走得并不遺憾,因為他倒在了自己最熱愛的新聞工作崗位上。吉陽大哥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每個人,我們與吉陽同行,走在新聞的路上……”(記者 黃琳 通訊員 吳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