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昨天,中國軍網、學習軍團、中國民兵等軍隊權威網絡媒體轉載《解放軍報》刊發在一版的這篇通訊,引起積極反響,解放軍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舍生忘死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事跡,被網友稱為“危難時刻顯身手”。 能讓受眾見識軍中白衣天使“身手”的,是一群同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特別抗疫隊員一一軍事記者。 連日來,他們深入抗疫最前沿,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把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敢打硬仗”的動人故事傳播出去,讓疫區人民真切感受到黨的關懷、體會到解放軍是“定心石”,讓國內外受眾再一次看到中國軍人在特殊戰場上同樣能打仗、打勝仗的勇氣和力量。 真正決戰,往往在看不見的地方展開??挂咔熬€是第一戰場,宣傳報道作為凝聚軍心士氣、鼓舞民眾斗志、引導輿論走向、傳遞防疫知識的“第二戰場”,與第一戰場一樣重要。對軍事記者來說,采編崗位就是戰位,必須始終把“忠誠”二字牢牢寫在抗疫宣傳報道戰位上。 寫好“忠誠”二字要繃緊打仗弦。軍人天生為打仗,軍事記者首先是戰士,其次才是記者。2003年防控非典疫情,軍事記者來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軍事記者來了;2020年防控新型肺炎疫情,軍事記者來了……危險時刻,“軍事記者來了”,不是新聞,亦是新聞。此次抗疫,從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到各軍種媒體,軍事記者和出征的醫護人員一樣一一“身穿軍裝,我不上誰上!”成了請戰的最佳理由。 軍事記者呂曉博,他的父親也曾是一名軍事記者,如今已經退休。知道兒子要前往武漢疫區,他來告別并叮囑兒子:“別怕,好好干!”此時呂曉博不知道的是,在他前往武漢的同時,他的母親乘坐的飛機剛剛落地北京。老人專門從新疆趕來與兒子團聚,卻不想一場驚喜就在新年的第一天擦肩而過。但呂曉博至今沒后悔過。因為,他深知前線急需醫護人員,同樣急需軍事記者。正如有網友留言:“這個特殊時刻,逆行的何止醫護人員,防疫的第二戰場一一新聞戰場,新聞人亦逆行,并有人隨時準備出征……到武漢去,到祖國最急需的地方去……” 寫好“忠誠”二字,要有“豁出去”的勇氣。我軍從炮火硝煙的戰爭年代開始,就有戰地記者“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戰場一線。從反映百團大戰等戰斗場景的攝影記者徐肖冰,到采寫記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隨軍記者閻吾,再到拍攝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壯觀場面的軍事記者孟昭瑞……他們經歷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寫出的一篇篇反映戰況的報道,拍攝的一張張記錄戰爭進程的照片,為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戰爭記憶,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珍視。 此次抗疫,軍事記者爭先恐后深入到抗疫最前沿。從《解放軍報》記者進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管的漢口醫院重癥監護室,用鏡頭記錄下醫護人員《與看不見的“敵人”奮戰》的畫面,到中國軍網記者跟隨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西京醫院重癥醫療組7名醫護人員前往武昌醫院重癥監護室《體驗抗疫一線工作高強度》的親歷式報道等,再到新華社記者連續多日面對面采訪諸多醫護人員、踏訪多處危險場地寫出的目擊式報道《戰武漢——解放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直擊》等等,都體現出了新時代的軍事記者繼承了從烽火硝煙戰場中走來的老一輩新聞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使命擔當,在疫情這看不見的“敵人”面前,表現了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慨。 “武漢加油!”成為醫護人員的共同心聲。 危難時刻見忠誠。疫情,雖然讓人們在空間上保持了距離,但軍事記者用忠誠推出的一個個冒著熱氣、充滿激情的新聞產品,讓億萬顆心卻貼得更近了。 這正是軍事記者的榮光,更是軍事記者的使命所在。 今天,在記住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舍生忘死故事的同時,我們的記憶也應該留點給這些記錄歷史、書寫壯舉的軍事記者。也許,他們手中的筆和鏡頭永遠只會對著別人,沒有時間也不愿講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們不應該不記住他們的故事?。ńd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