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拂去“新春走基層”的塵土,又義無反顧地來到疫區的直播現場,只因手中有話筒,心中有熱愛—— 記者小夫妻的別樣甜蜜 夫妻倆在“新春走基層”現場合影 張鵬軍在火神山醫院建筑工地采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月27日,大年初三,央視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播出了一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采制的“新春走基層”報道,節目巧妙地通過一列行進的火車把兩個團圓的故事融在一起,全片沒有一句解說詞,以紀錄片的風格真實呈現愛的團圓。更有意思的是,節目的結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一對“夫妻兵”記者出鏡,以別人的團圓為背景,自述記者小兩口的團圓。這對夫妻丈夫叫張鵬軍,妻子叫李璟慧。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幕只是一個感人故事的開始,更加感人的情節還在后面。就在他們做完走基層采訪,準備回家過年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第一批赴湖北武漢報道疫情的記者出發了。這對“夫妻兵”停下了回家的步伐,雙雙申請加入第二批赴武漢報道隊伍中。大年初一,兩人在拍攝“新春走基層”節目時穿的衣服還沒來得及換,便又出現在了疫情報道一線。 通過電視向家人報平安 戴上帽子、手套、護目鏡,已經看不出來記者長什么樣子。第一天的直播中,夫妻倆通過電視向家人報平安:“在來武漢前,我沒有告訴家人。但是今天我要做直播,如果我的家人看到了我,你們不要擔心,我們會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隨后,這個直播記者報平安的細節被央視新聞官方新媒體平臺選用。網友紛紛為記者點贊,提醒前方記者注意安全。李璟慧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到核心現場去,是使命也是擔當。” 抵達疫情防控一線后,丈夫張鵬軍便進駐武昌醫院,持續跟隨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拍攝救治重癥患者的過程。每天,張鵬軍要進入醫院做直播、拍醫護工作者的故事。醫護人員為了方便穿防護服剪短了頭發,因為長時間戴口罩耳朵被磨出了血痕,醫生穿防護服工作手臂熱出了疹子……張鵬軍每天都被醫護人員感動著。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線,張鵬軍記錄下兩名重癥患者出院時的情景,患者看到醫護人員和記者時,深深地鞠了一躬,說:“謝謝你們,謝謝大家關心,要相信醫護人員,相信國家。” “距離疫情最近,怎會不害怕?可是到達新聞現場,就心無旁騖。”張鵬軍說,“我做直播的地方的旁邊是治愈患者出院的通道,希望更多的人治愈走出來。讓我們把鏡頭留給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為他們加油。” 每晚回到住地,夫妻倆第一時間給全身噴消毒水,被刺鼻的氣味嗆得咳嗽不止、眼淚不斷。兩人一起“上戰場”,在兩個人看來是另一種“甜蜜”,因為只去一個人,“剩下的一個人會牽腸掛肚”。所以,他們一起去了,義無反顧。 “記者好辛苦” 同一時間,李璟慧持續記錄著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進展情況,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呈現5場直播報道。中午飯就是每天在工地上泡一碗方便面,拿到車上去吃,因為要抓緊時間趕到下一個直播現場。每次,李璟慧直播兩所醫院建設時,都有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記者好辛苦”“想看小姐姐”等。在跟拍兩所醫院的建設過程中,李璟慧更加深刻感受到哪有什么“基建狂魔”“超人”。她深有感觸地說:“十幾天建兩所醫院,就是普普通通的建設者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揮灑汗水拼出來的,是每天近萬名工人兩班倒、千臺大型機械24小時不間斷作業創造的‘中國奇跡’。” 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每天,這對“夫妻兵”去的地方要么是有重癥病人的醫院,要么是人流量密集的臨時醫院建設工地。“尤其在建筑工地上,人員密集、塵土飛揚、環境嘈雜,我在現場還要不斷說話、和工人們交流。”第一天采訪完,李璟慧嗓子就發炎了,一邊吃消炎藥一邊繼續采訪。 每天直播結束,兩人會收到很多親人朋友的信息,提示一定做好防護。讓他們更為暖心的是很多陌生網友發來的微博私信:“你們還好嗎?謝謝你們!保護好自己,平安回來!” “去武漢,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也不是一腔愚勇。只是因為手中有話筒,心中有熱愛,熱愛新聞、熱愛生命、熱愛這片土地。”李璟慧說。(記者 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