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位“逆行者”的身影讓人動容,但你可曾發現,記錄“逆行者”身影的記者們,同樣是“逆行者”中的一員。隔離病房、高速關口、鐵路公交……“逆行者”會出現的一切地方,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今天,我們將向大家講述湖南日報社4位“逆行者”的故事。 段涵敏:“離家出走”的媽媽 湖南日報教科文衛新聞中心記者段涵敏在采訪現場。 1月30日,湖南日報教科文衛新聞中心記者段涵敏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離家出走”。 段涵敏在《湖南日報》已經跑了十來年醫衛線,這次的疫情報道,她自然是主力。從年前開始,她就沒怎么帶過孩子玩了,這幾天因為經常會去醫院采訪,為了家人的健康安全著想,索性搬了出來,住在了單身的同事家。 2月3日晚7點多,回到新住處,段涵敏拿出手機,準備跟兒子微信視頻。她的微信有20多個疫情相關的工作群,光置頂的就有7個。線索群、策劃群、辦公群……一個個群的信息此起彼伏,讓人應接不暇。她一個個地瀏覽了各個群里的信息,確認了是否有可用的新聞訊息后,才點開了她丈夫的頭像。 視頻通話接通了,兒子從屏幕上探出了頭。小伙子今年兩歲了,胖嘟嘟的小臉,眨巴著大眼睛,嘴里一直奶聲奶氣地叫媽媽,特別可愛。“寶貝今天乖不乖?晚上吃什么啦?”段涵敏一邊問,一邊用手指輕輕摸著屏幕上兒子的小臉蛋。 視頻通話的時間并不長。因為白天去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采訪完,段涵敏還有幾條稿子要寫。這段時間以來,采訪和寫稿子占據了段涵敏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寫稿到凌晨早已經習以為常。 這段時間,各個媒體的重心都在抗疫報道上。段涵敏主持了報紙和新湖南的“一線抗疫日記”專欄,采寫了“最勇敢的逆行,最溫暖的背影”“隔著防護玻璃,在處方箋上寫下‘加油’”等數十條好稿。除夕夜的團年飯,為了趕稿子,段爸爸默默地把飯菜盛到了書房。大家都在看春晚,她卻還在打電話聯系采訪、碼字。 段涵敏2月3日采訪的主題,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湖南有足夠的收治能力嗎?患者的救治有保障嗎?……”她在電腦上敲下了這些字,一邊翻看采訪筆記和資料,一邊專心致志地寫稿。在她看來,公開、透明的信息是防疫很關鍵的一步,作為新聞工作者,雖然每天“忙成狗”,但能為打贏這場硬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有獲得感。 過了個把小時,段涵敏的微信上,丈夫發來了照片和信息:“兒子又哭著找媽媽了。”她看著手機,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段涵敏擦了擦眼淚,收拾好心情,明天的“戰斗”還將繼續。 孫敏堅:愈夜愈美麗 從大年初二開始,愛美的湖南日報時政新聞中心記者孫敏堅就再沒有睡過美容覺了。夜里熬到凌晨3、4點,早上7、8點起床,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湖南日報時政新聞中心記者孫敏堅在熬夜寫稿。 1月27日上午11時起,對接稿件、刪減文字、聯系照片……孫敏堅忙到晚上8時許,稿子才陸續在新湖南上發完。剛想著松口氣,晚上10點半,她又接到領導電話:“敏堅,迅速采寫一條湖南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抗疫的大綜述,當日成稿,新媒體平臺首發。” 大綜述、10點半,當日成稿!面對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敏堅立說立行,沒有一句推脫。搜集素材、電話采訪、構思寫作……近4000字的《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竟然真的一夜成稿,當孫敏堅抬頭一看,已是凌晨三點。 第二天一早,沒來得及補眠的孫敏堅,又早早起來外出采訪。晚上近11點多,熟悉的電話又響了起來:“敏堅,寫一篇關于湖南精神與抗擊疫情的時評,明天一早發出。” 又是一場“夜戰”。由于連續疲勞作戰,孫敏堅的眼睛早已不聽使喚,在3杯咖啡的陪伴下,她終于在凌晨4點交出了初稿。早晨8點半,她又爬起來,按領導的修改意見繼續打磨稿件。中午12點半,《@湖南人,疫情防控要繼續“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終于在湘伴公眾號推送出來,這時,她才想起來自己還沒吃東西。 朱玉文:采訪中的盒飯情誼 今年,已經是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朱玉文第5次春節假期加班了。春節期間,他沒吃上幾頓好飯,倒是結交了一位一起吃盒飯的好朋友。 臘月二十九,朱玉文直接從新春走基層的新聞現場,轉移到疫情防控的一線。整個春節他一直在堅持“戰斗”,幾乎沒休過一個整天。 這段時間,朱玉文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省疾控中心。幾乎每天,他都會去采訪省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主任醫師劉富強,一起探討當天最熱點的群眾關注點,和最急需向老百姓普及的防疫知識。這組“新湖南獨家”防疫科普報道,也成了湖南媒體中最權威的一檔防疫欄目。 朱玉文每天的工作都是連軸轉,而劉富強也很忙。很多時候,朱玉文只能在他吃盒飯的時候抽空完成采訪。兩個人,一人一個盒飯,常常聊著聊著,都忘了吃飯。等回過神,卻發現飯菜已經涼了。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與省疾控中心專家劉富強在一起吃盒飯。 一次又一次的“盒飯采訪”中,朱玉文和劉富強成了朋友。他常對劉富強說:“劉哥,等到疫情結束,咱們哥倆出去吃頓好的,相信這天一定不會太遠!” 唐俊:每一次采訪都是一趟感動的旅程 2月2日開始,一組題為《這些痕跡,刻在你臉上,痛在我心里》的組圖,在大家的朋友圈刷屏了。許多人說,被這組滿臉口罩印記的醫護人員照片深深感動了。這組照片的作者之一、湖南日報社新聞影像中心記者唐俊卻說,他才是真正被感動的那個人。 這些天的疫情采訪中,唐俊一直在報道的一線。 湖南日報社新聞影像中心記者唐俊在一線采訪拍攝。 他見證了湖南首例患者治愈出院,跟蹤過醫護人員進社區為湖北回來的發熱人員檢測,拍過寒風中高速公路卡口的檢疫工作人員,探訪過發熱門診隔離病房……他說,每一次采訪都會遇到為了這場“戰疫”而努力著的人,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段感動的旅程。 說起昨天的采訪經歷,唐俊最動容的是護士長陳金輝的故事:1月22日,陳金輝接到通知,湖南省人民醫院需要緊急成立留觀病房,當晚,她帶著4名護士,連夜清空日間病房,投入到疫情工作一線。到昨天,陳金輝已經在留觀病房10天,這10天里她再沒有回去見過她的兩個女兒。 唐俊說,陳金輝3歲的小女兒還有些懵懂,但她會在吃飯時,不讓姐姐坐媽媽的座位,也會幫媽媽留下最愛的雞爪。8歲的大女兒會在微信電話奶聲奶氣地對媽媽說:“媽媽你快點救人,把人救好了,你就回來吃飯。” 看著為了節省防護服,不吃飯不喝水以減少上廁所次數的醫護人員;看著臨時病房里連燈都沒有醫務人員洗澡間,看著拿下口罩護目鏡后醫護人員的滿臉印記……唐俊在采訪中幾次要落淚。 唐俊說,他們也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但他們也是真正的戰士,在最危險的地方守護著人們的健康。作為一名記者,能成為他們故事的記錄者,與有榮焉。(記者 田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