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電視臺記者何曉藝(右)采訪黑龍江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領隊焦軍東 2月11日,很忙碌,4:30在漆黑的夜色中醒來,捧著手機一直戳來戳去,有一篇新媒體的稿件還需要調整,在不知不覺中迎來日出。 7:30準時和黑龍江援助湖北醫療隊出發去上班,像往常一樣,早上一見面他們就開始討論各病房的病情,一上車大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研究診療方案。 今天,全紅佳護士長準備了一部全新的手機,要進入病區幫我們多拍一些病區里的情況,我靜靜地守在病區門口,等著她給我帶來好消息。十多分鐘后,孟慶威醫生走進來,手里拿著一塊壓縮餅干和一瓶礦泉水,我問他早上沒吃飯嗎?他說太累了,多睡了會兒沒吃上早飯,到病房后又著急查房,這會兒身上有點冷,一定要吃點東西墊一墊。 中午,全紅佳護士長終于從病房出來了,一出來她就忙著和外面的醫護人員商量工作,沒敢打擾她,靜靜地在旁邊等著。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工作并不是舉著攝像機去采訪,而是就這樣,靜靜地在旁邊凝視著他們每個人,看著他們忙碌,看著他們專注,看著他們忘記了思念,忘記了疲勞,把患者裝在自己的心里,細心地呵護。 當我走出醫院的時候,已經快13:00了,沒坐班車,找了一輛單車,一個人在馬路上騎行,不遠處的那些居民樓里,窗戶外晾曬的衣服,在風中輕輕搖曳,武漢市民正在以他們最堅強的意志,堅守在自己的家中,聽不到震天吼的口號,卻可以感受到他們必勝的決心。 快14:00時,回到駐地,保溫飯箱里面的飯依然熱騰騰,快速吃完飯,看了一下表,我還有40分鐘可以小憩一下,一會兒還要返回醫院聽每天的領隊會。會上,大家會分享討論很多信息,雖然并不需要每天都報道這個會,但是,作為記者,我要知道每天這里都發生了什么。 16:00的領隊會上,對整個接診流程進行了梳理,同時還決定從當天開始每晚18:30各個病區要進行死亡病例討論,這對于每天高強度工作的醫護人員來說又是一個挑戰。但所有人一句怨言也沒有,開完領隊會大家迅速奔回駐地,用10多分鐘吃了一口飯,再次返回醫院。 18:30的武漢,夜色已慢慢降臨,而整個醫院依然燈火通明,今天還增加了額外的幾個會議室,死亡病例討論在各個小會議室里緊張地進行。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會開完后,李家寧醫生說還要到16樓看一眼,雖然他每天都要到病區看上無數眼,但他還是不放心,在醫生辦公室走了一圈,和每一位值班的醫護人員溝通了最新的情況,才放心地重新下樓。 走出住院處大門,剛要返回駐地,5樓的重癥病房來了電話,有一位患者病情不穩定需要插管。王洪亮醫生立即轉身上樓,我悄悄跟在他的身后。回到病房,他馬上和值班醫生核對患者的情況,并且先派出一組值班護士進入病區,把患者的最新情況用手機發給他,他要綜合評估后給出最優診療方案,氣管插管需要準備的儀器設備和前期工作非常復雜,他要在清潔區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進入病區處置,我暗暗地為他捏了一把汗。盡管這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項,技術層面他非常嫻熟和自信,但是對新冠肺炎適應癥的評估,他卻非常地謹慎。 我跟在他的旁邊,一直用攝像機記錄著他在病房里到處奔跑的樣子。之前他曾經問過我:你每天跟著我們,就能發現選題嗎?你跟我說說這幾天你都發現哪些新聞點了?我當時很自信地把這幾天報道的內容跟他說了一下,他驚訝地看著我說,這不就是我們日常工作的內容嗎?這也是新聞?而此刻,他還是沒有意識到,今天他就是我的報道主角。 等待病房里傳出檢查結果的這段時間是很難熬的,王洪亮和值班醫生兩個人在反復地對診療方案。 這時候,司機諶師傅給我發來微信,反復叮囑我忙完后一定給他打電話,多晚都會來醫院接我。諶師傅是一位退役的老大哥,這次派到我們醫療隊專門負責接送醫護人員,憨憨的,總是樂呵呵,他每次都會說出一些讓人心暖的話,在這個忙碌而緊張的夜里,他又給我們送來了一份溫暖。 終于,過不久病區里傳出了患者的最新情況,經過醫護人員的緊急處置,患者的血氧已經回升到95%,經過評估,王洪亮醫生決定,可以暫緩氣管插管。雖然新聞沒拍成,但是我還是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為患者,更為醫護人員。 21:00,夜色已深,我們坐上返回駐地的大公交班車。沒給諶師傅打電話,他每天已經非常辛苦了,給他發去微信表示感謝,叮囑他一定早點休息。 班車上的座椅冰冰涼,但是一屁股坐上去就再也不想起來,這時候才發現真的有些疲勞了。風從車窗外面吹進來,不冷,還帶著些許濕潤的氣息。仔細想想今天并沒有拍到好新聞,但是卻有那么多讓自己懷念和感觸的地方,這就是我在武漢的日常,在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被感動深深地包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