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通過網絡接受江蘇媒體采訪,話題聚焦前方的疫情最新情況,包括如何做防控、醫療進展。熊平平作為前方記者,主持這場連線。顧聞 攝 2月15日上午9點,國新辦發布會開到了武漢一線,介紹國家衛健委在湖北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情況。 針對此次疫情中,中醫藥發揮的診療特色,《現代快報》特派記者熊平平通過5G連線視頻現場提問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湖北省委常委王賀勝。 這是熊平平自1月29日趕赴武漢一線之后,開啟的又一次重要采訪。2月15日晚,熊平平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連線采訪。 關注話題源自追蹤采訪 為什么會關注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和醫療中所發揮的作用? 熊平平表示,在最初進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時,《現代快報》就開始關注中醫防治這一話題,“來到武漢之后,我們對此繼續跟進和追蹤報道”。為此,他的同事們還專訪過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結合我們在社區、隔離點以及方艙醫院采訪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家推出的診療方案中對于中醫藥防治此次疫情情況,我們精心準備,所以會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就此提問。”熊平平說。 致敬一線工作者 “在采訪過程中,所接觸到的那些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基層工作者、警察以及志愿者等,那些所有奮戰在一線為抗擊疫情堅守崗位的人,都讓我很欽佩。”熊平平說。 葉黎文是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科最年輕的醫生,上崗才半年多,此刻沖在了最前面。采訪中,這位年輕醫生的樂觀精神深深感動了熊平平,“她的同事,甚至連她的帶教老師都被病毒感染了,但她仍堅守崗位,毫無畏懼。只有在此時,你才能體會到‘救死扶傷’的意義。”熊平平說。這位嘻嘻哈哈、被同事稱為“葉堅強”的姑娘笑著說:“只有心懷期待,才能戰勝病毒!” 王利,“90后”川妹子,在汶川地震中逃過生死劫難。在武漢封城前選擇了留下,做了一名志愿者,為數千名武漢市民提供出行保障。“為了做采訪,我們之前聯系了她四天。她一直婉拒我們的采訪,理由是做志愿服務不需留名,武漢疫情嚴峻,她能做的很少,讓我們采訪報道一線醫護人員。”熊平平說。 在與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的逐步深入采訪中,熊平平對他們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很難做,很多時候不被理解。他們每天都很辛苦,電話基本不斷,很多不是自己社區的居民也打電話,只有走進他們中間,才能體會堅守在一線崗位的這些基層工作者的不容易。” 并肩戰斗很踏實 面對疫情逆行而上,熊平平坦言自己也會有些糾結,“畢竟感染的風險也很大。但是一想到全國那么多醫護人員奔赴這里,作為新聞人,我們也應該在新聞現場!” “有時早上有任務,就在6點半或者7點出門。一般情況早上8點開始計劃一天的工作,找選題、外出或者電話采訪,下午寫稿,晚上大家開線上會。”熊平平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工作常態。 “每次出門采訪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消毒。”先洗手、脫下外套,再洗手、摘口罩,再洗手、外套消毒……這些步驟,熊平平和同事們早已熟稔于心,“確保自己洗得干干凈凈,才會在電腦前開始工作。” “因為有同事一起在這里并肩戰斗,所以感覺很踏實。大家每天都相互提醒,相互告知,相互調劑防護物資。”熊平平告訴記者,天天吃盒飯,有的同事就會買來堅果、水果和酸奶、雞蛋分享給大家補充營養,“今天,我們又來了4位支援的同事,感覺戰斗力更強了!” 熊平平的微信頭像,是一位身穿防護服的人,身后標語寫著“武漢加油,消除病毒”。他說這是自己來了武漢之后換的頭像,“好消息多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記者 李婧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