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走基層?記者心得
記者探訪戰“疫”一線: 我想再多呆一會兒,多拍一點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采訪部 艾迪
這個農歷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更是從疫情爆發第一天起,就渴望著能夠沖上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和醫護工作者們并肩作戰,記錄每一步進展、每一個故事、每一份感動,直至這場戰役的最后勝利。這是我們的職責使命。 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你滿腔熱血。 抗擊疫情,光有熱情是不行的,服從指揮、科學調度是首要,新聞報道也是一樣。從1月23日開始,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就開始打破常規,我所在的采訪部調集沒有去外地的同事,加強采訪力量,全面投入到防控疫情的相關宣傳報道中。那兩天,正好是我的值班日,看著愈演愈烈的疫情和從中央到地方,從大屏到小屏不斷增加的新聞報道,許多中央、兄弟省市的同行開始與醫療工作者們一起向抗擊疫情的一線“逆行”……我心里急。反復與同事商量,盲目往一線沖,可能給醫療工作造成負擔,對記者的生命健康也無法保證。所以,從除夕開始,我們把更多的報道注意力放在省內防控疫情的宣傳上,在時刻關注疫情動態中努力挖掘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于是,新聞發布會、各部門的應急舉措、黨員干部帶頭沖鋒在前等報道內容,成為了春節期間融媒體資訊中心承制各檔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 1月29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第一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工作的新聞發布會,我帶直播小組參加,在完成記錄、提問等常規工作后,發布會一結束,我通過4G連線和正在進行的特別節目進行了現場連線,把新聞發布會上得到的第一手信息,以最快速度向社會公眾進行了發布。從這場發布會開始,我們的疫情新聞報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更快的速度、更多平臺的發布、更近的現場和更打動人的人物故事,成為了我們在策劃和選擇報道方向的新目標。 1月31日早上,中心領導打電話問我,我們要派記者去收治確診患者定點醫院——福州肺科醫院采訪,可能有一定風險,你怎么想?接到這通電話我近乎是從跳著站起來的,嘴上說著我去!我去!生怕這個機會下一秒就轉瞬即逝。要進入病毒的潛在污染區采訪,是省內電視媒體的首次,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是我想,每一位跟我奮戰在新聞戰線上的同仁,都不會拒絕這樣一次上前線的機會,這是我的職業所賦予的使命,更何況,我是一名應該時刻沖鋒在前的共產黨員。 下午兩時,我和采訪部同事趙健、蘭萬境組成的報道組來到福州肺科醫院7號住院樓。與我們印象中的醫院大樓不同,整個肺科醫院的院區靜悄悄的,幾乎沒有幾位進出的患者,只能看見些許醫護人員來來往往的匆匆身影。肺科醫院的隔離病區在7號住院樓的5樓,進入這里之前,要進行十分嚴格的防護措施。一層隔離褲、一層鞋套、一層頭罩、一層隔離服,這只是一級防護;還要再穿上全封閉的連體隔離衣、套上厚厚的靴套、把N95口罩系在頭套里,再帶上護目鏡,這才算是二級防護。即使是這樣,出于安全考慮,院方也只允許我們進入到醫護人員通道,也就是潛在污染區中拍攝采訪,而整個準備過程,每個人都花了近20分鐘。 6層隔離門,每一層都離病毒近些,而我原本有些緊張的心情卻一層層放松,因為看到了醫護人員極強的安全防護意識和心細如發的細膩防控措施,跟他們在一起,很有安全感。第一次進入病區,發現這里與平常的醫院住院部不太一樣,走廊顯得尤其干凈且安靜,病人被安排在類似活動板房結構的病房內,通過玻璃窗可以看到他們正在安靜地接受治療。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醫學儀器發出的“嘀嘀”聲格外清晰,卻也時常被醫生或護士急切的討論或呼喊聲淹沒。那天,福州肺科醫院收治著包括福建省第一例確診病例在內的32位患者,其中兩例危重病例。從病房通道走個來回,會發現,除了危重患者是在鎮靜狀態下接受治療外,其他的患者其實看上去狀態都還挺好的,他們有的坐在床上刷著新聞,有的在聽音樂,有的也會友善地隔著玻璃窗向我們揮揮手,在他們的臉上仿佛看不到病毒肆虐帶來的恐懼。最多,就是一些無聊與無奈而已……反而,隔離病房之外,氣氛顯得更加凝重一些,醫生們忙著研究病例,并時不時接打接診患者的電話,而護士們則密切關注溝通患者的情況。為了應對這次疫情,福州肺科醫院從1月23日起啟用負壓病房,騰出了170間病房,230張病床,并且抽調了精銳醫療力量組成專家小組投入一線工作。現在,在隔離病區一共有8名醫生,34名護士戰斗在抗擊疫情、治療患者的最前線,他們中多數人都有過抗擊SARS和H1N1的經歷,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復雜性和不斷增加的病例數,對于他們來說依然是非常嚴峻的挑戰。下午5時,2號床的危重患者需要進行翻身,而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簡單的工作,需要6位醫護人員用整整1個小時時間才能完成,隔著玻璃窗,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的護目鏡上滿是霧水,相信防護服里也一定被汗水浸濕了全身。 下午6時,一位護士完成了近6個小時的工作,準備換班。僅僅是脫去防護服就需要30分鐘,每進行一步動作,都要做一次手部消毒,而脫下防護服也十分講究,要小心再小心,不能讓污染面碰觸到身體。當這位護士走到清潔區時,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她告訴我們,每天進入病房前兩個小時,她們就不再喝水,因為穿上防護服就不能上廁所。而一個班原本是4個小時,許多人都工作到了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原因只有一個,防護服脫下來就不能再用,她們舍不得。 他們是大家眼中的“白衣天使”,但其實他們也是父母、子女、丈夫或者妻子,他們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就是這些普通人,在這樣特殊的時候,卻成為了勇士。這些戰斗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大都已經在崗位上堅守一周以上,這個春節,他們都是在隔離區度過的。而哪怕是將來換了崗,他們也要進行14天以上的醫學留觀才可以回家,回家對于他們來說是最奢侈的事情。采訪中,我們記錄下許多感人的小故事,醫生呂驍讓我們看了他可愛的雙胞胎兒子給他拍攝的祝福視頻,元旦剛剛結婚的95后護士雷婉秋,在進入隔離病區前一晚發現丈夫在偷偷哭泣,平時最愛美的護師許燕靈給我們展示了她因為頻繁消毒而龜裂的雙手……每一個故事都一遍遍打動著鏡頭后的我,我反復在想,作為一名記者,我還能為他們,為抗擊疫情再多做點什么? 再讓我多呆一會兒,多拍一點吧。讓我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毫無保留地傳遞出來,讓更多人聽見、看見,感同身受。也許這樣,會更堅定我們戰勝疫情與病毒的信心,會更強烈地讓人們感受到,歲月靜好的后面,是因為有一群人正在為我們負重前行。(地址:福州市西二環南路128號,郵編:35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