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戴上口罩、掛上相機出門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結束休假投入到這場戰“疫”的那日,距離現在已20余天 “這是我最渴望的成長” 麥凌寒在緊急復產的口罩生產企業拍攝忙碌的生產線。 對于入社8個月的我來說,這20余天是對一名新華社記者的考驗。在這段時間里,口罩成了我的“盾牌”,相機成了我的“武器”,也記錄了我的戰“疫”經歷。 在20余天里,我的相機記錄了很多人,醫護人員、企業工人、車站員工、社區網格員、農民……他們會一個接一個地從我的腦海里蹦出來:每個人都戴著口罩,我記不清也不知道他們長什么樣子,但他們的話總是令我記憶猶新。 我的第一個采訪對象是一家口罩生產企業的員工。春節假期她接到通知說要緊急復產,回到崗位上班的當天晚上就一直加班到凌晨。她告訴我:“每個人都沒有怨言,一想到現在外面很多人沒有口罩戴,就想快點把口罩送到他們手上。抗擊病毒,人人有責。”她說完這句話,就害羞地朝我擺了擺手走了,當時她負責的生產線還在不間斷地工作著。 那是我在這次疫情中第一次感受到全社會如泉涌般迸發的責任感,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使命與責任構成了同胞之間的紐帶。 剛接到采訪社區網格員報道任務時,有關社區防疫的報道還相對較少。我跟著社區網格員在空曠的街道上行走,排查隱患,遇到戴著口罩的行人馬上進行防控宣傳。“走街串巷”這個詞迅速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網格員們暴露在可能的危險環境中,接觸各種返鄉人群,他們義無反顧地宣傳、排查,這讓我肅然起敬。在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才突然發現,這是我參加抗疫報道以來,在室外逗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采訪廣西馳援武漢的冷鏈列發車活動時,我遇到了一群一直強調自己不善言辭,卻脫口而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農民,他們把大義存在心里;關注醫療垃圾處理的時候,我遇到了帶著雙重口罩的保潔員,里面是一次性口罩,外面是常用的棉布口罩,她說早就習慣戴口罩了,也習慣了和垃圾打交道,不害怕風險。她說要把垃圾傳播病毒的可能性攔截在這道防線上,“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潔”…… 省略號代表了很多人,也包括眾多新華社記者。在危機四伏的醫院里,在冷清寂寥的大街小巷,在加班加點的生產車間里……沖鋒在前,不懼生死,不論時辰,用他們的無私奉獻記錄時代精神。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年輕記者,這是我最渴望的成長和最想成為的人。 我記得在《國家相冊》里有這樣一張照片:時年23歲的新華社記者袁苓帶著槍、手榴彈和相機,跟隨部隊作戰,既是戰士,也是記者,記錄下戰爭年代。而今天,我們這輩新記者,戴著口罩和相機,去記錄這段戰“疫”特殊的經歷,我想這就是傳承,這就是新華社的紅色基因。無論敵人是誰,一如從前,為了人民去戰斗,無論敵人多么強大,站在人民的一邊,我們終將會勝利。(新華社廣西分社音視頻部記者 麥凌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