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武漢新聞中心記者黃磊 1月21日開始,我放棄春節休假,一直堅守在防疫報道一線。新華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近兩個月以來,我的足跡遍及武漢市多處醫療機構。 采訪報道中,最讓我動容的,是一個個普通人。他們中,有一線醫護人員,有義務車隊志愿者、有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是英雄的他們,撐起了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 志愿者:他們給城市增添了暖意 武漢公共交通暫停后,醫護人員的出行和住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一群熱心的武漢市民站了出來,組建起“善緣義助武漢醫療救援”志愿車隊群,義務接送在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 采訪中,我才驚訝地獲知,這支車隊人數超過千人,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不畏風險,奔走于各個醫院接送醫護人員。而像這樣的車隊,武漢還有很多。 我走訪了多個給醫護人員免費提供住宿的酒店。這些酒店中,有普通旅館、酒店式公寓、連鎖式酒店等。這些原本可以歇業的酒店業主,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自己承擔水電氣等成本。春節期間,酒店服務員大多已經回家,酒店業主多是親自上陣。 還有我最先獨家采訪的法國志愿者弗雷德。疫情開始后,弗雷德沒有隨同法國撤僑班機返回法國,而是選擇堅守武漢。 他不會中文,英文也不太流利,但他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我曾是一名法國軍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不能退縮。”我采訪弗雷德的報道刊發后,人民日報、央視也紛紛跟蹤采訪。 一線勞動者:他們是這個城市的脊梁 疫情期間,還有一個群體讓我感動:他們是這座城市的普通勞動者,供電工人、公交司機、的士司機、物業工作者……他們的堅守,保障著疫情期間,武漢這座城市的正常運轉。 替子出征的“的姐”姚香梅,因兒子滯留鄂州,已退休的她又重新握起方向盤,進駐到社區工作超過50天。 50天中,她送慢性病老人、殘疾患者等行動不便者去過醫院,更多的時候,她奔波在各大藥房和商超給社區居民買藥買菜。其實,她已經年近60,也是即將需要人照料的年紀。 公交司機聶三華,負責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醫護人員的通勤保障,是光谷公交公司最先報名的志愿司機之一。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是新冠肺炎定點醫院,聶三華面對風險卻依然樂觀。 他說,他是從部隊轉業的,參加過98年抗洪搶險和03年抗擊非典,這時候,需要他這樣的人頂上來。后來,聶三華的事跡也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 還有攜手奮戰在商超保供一線的聽障夫妻李俊和韋洪,為火神山醫院提供后勤保障的物業工作者,60小時為雷神山醫院通電的電力工人……他們都說自己很平凡。但在我看來,他們撐起了這座城市的脊梁。 醫護人員: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醫護人員,是抗擊疫情的英雄群體。近兩個月以來,我去了新華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多處醫院,與醫護人員面對面。 最讓我難忘的是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采訪從武漢轉診至南京的皮羅綜合癥患兒“小剛”。這是一場特殊時期的生命大接力,面臨一系列難題:如何跨越三省交通關卡?如何安全轉運?最終,在兩地醫院、志愿者和政府部門的聯動之下,“小剛”順利轉診至南京。 負責護送的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王慧等人,送“小剛”至南京后,她們便連夜返回。醫護人員和眾多愛心人士不求名、不求利,只為拯救幼小的生命,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3月17日,多批援鄂醫療隊從武漢火車站啟程返鄉,我在武漢站現場蹲守近6個小時,采訪了這些白衣執甲、凱旋而歸的勇士。他們有著即將歸家的興奮,有著疫情好轉后的放松,但更多的卻是,對奮戰一個多月的武漢的不舍。 湘雅二醫院副院長徐軍美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方艙醫院關閉后,湘雅二醫院還曾主動請纓到定點醫院ICU繼續奮戰。 令人意外又感動的是,奮戰在ICU的醫護同行們婉拒了湘雅二醫院的請求,他們說“回家好好休息,武漢有我們。” (來稿:湖北日報 作者:黃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