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是一座有愛的城市。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這座古城,寓意“國泰民安”,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的美譽。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是這樣評價泰州的:“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 2020年3月5日,泰州道德講堂總堂線上直播宣講,“愛心包子”的故事贏得一萬多名網友紛紛點贊。活動雖然平常,疫情之下的短短13天,為1800多戶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和高齡孤寡老人送上近5萬個包子。但身為參與者之一的我,每每回憶這其中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歷歷在目,感慨頗多。 作為《新華日報》駐站記者,疫情期間我現場采訪了泰州首支馳援武漢護理隊出征、首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愈出院、首例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最后一名患者出院、首趟復工專列接中西部員工、探訪全省首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車間……盡到了一名黨報記者的社會責任。 隨著防控力度加大,泰州對所有村、居民小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實施“十個從嚴”人員管控措施,倡議“全民不出門”,每天安排一名家庭成員出門購買生活必需品。在這個時候,很多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和高齡孤寡老人怎么辦?加上防控開始,雨雪交加,天寒地凍,這些老人的生活確實牽動了我和“中國好人”、泰州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侯先棟等人的心。我們和泰州市文明辦商量,能否發動全市廣大志愿者和志愿者服務組織,在全市城鄉開展為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溫暖活動。 送什么呢?考慮到包子比較實惠,也便于保存,一加熱就能食用,所以就決定給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每人送30個包子。我們的想法得到了許多志愿者組織的一致響應,在泰州市文明辦的組織領導下,泰州醫藥高新區雨露愛心協會、大愛泰州公益聯盟、先鋒公益、高港區美德善行促進會、麥田計劃高港行動組等紛紛加入。 說干就干,考慮到疫情還在發展,很多飯店、酒店都不能正常營業,大家分頭尋找愿意提供包子的飯店或加工包子的攤點;聯系相關街道、社區,了解需求人員數量、人員分布點,落實志愿者分發等。金陵國際大酒店、泰申大酒店、徽泰郎酒店、格林豪泰永安北路店等單位也積極加入志愿隊伍,以成本價或讓利供應純肉、青菜、蘿卜絲包子。可能很多人覺得,直接到超市購買包子一次派送就可以了。其實,疫情之下,超市很多速凍食品都非常緊缺,而且價格也高;飯店不對外營業,如果能夠幫助制作包子也是另一種復工。像海陵區的泰申大酒店、徽泰郎酒店每天僅能提供1600個左右,剛好可以送給一個街道五六十戶家庭,所以大家天天開著私家車前來送包子,整個活動持續了13天。 我們找到泰申大酒店負責人馬龍飛時,聽完介紹他爽快地答應下來,當天晚上工人和原材料全部準備到位。2月11日下午,泰州街頭行人、汽車稀少,我們幾人戴著口罩約在泰申大酒店,就如何生產、如何配送達成了初步意見。12日下午3:00,第一批1620個愛心包子全部出爐,并包裝完畢。下午4:00,城中街道辦事處在各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把送給56戶孤寡老人的愛心包子全部交接完畢。下午5:30,城中街道辦主任發來一組照片,是工作人員為孤寡老人送包子到戶的照片。我們非常高興,畢竟30多個小時的努力沒白費,第一批困難老人吃上了新鮮的包子,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生活困難。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幾家社會組織沒有統一行動,而是分別對應海陵、高港、姜堰、泰州醫藥高新區等地,以就近就便為出發點開展愛心派送。我們也沒有直接將包子送給老人,而是交給街道、殘聯等,再由他們分發給社區,由值勤的居委會干部、志愿者代為轉交,這樣一環套一環減少了直接接觸范圍、減少了人員頻繁進出小區的麻煩,做到幫忙不添亂。考慮贈送人群時,我們也再三商量,應該避免遍灑楊柳水、針對所有困難家庭,而是專門針對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和高齡孤寡老人,以使活動更有針對性、更有現實意義,讓需要關心的人得到社會的關愛。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愛心包子的照片、微信迅速在朋友圈轉發,許多愛心人士紛紛聯系捐款獻愛心,200元、500元、1000元……愛心人士一共捐款33000元,網民“歲月如歌”聽說后一下捐出了3000元錢。 接下來的10天時間里,我們分別來到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九龍、京泰、蘇陳等鄉鎮街道,為393戶孤寡老人免費提供了11790個包子。2月21日下午3:30,在海陵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大院,1800個愛心包子交接完畢,服務局的領導看著一份份包裝整齊的包子激動地說,你們真的好貼心,這些行動不便的退伍老兵,都是曾經的國家英雄,我替他們謝謝你們的大愛。23日下午4:00,海陵區殘疾人聯合會一樓大廳,工作人員清點并接受了我們2200個包子的捐贈,這是為海陵“以老養殘”“一戶多殘”的110戶困難家庭提供的一份愛心。 同樣感人的是,在泰州醫藥高新區,泰州金陵國際大酒店召集面點師傅加班加點。2月14日起,雨露愛心協會理事長顧明華等人拎著一大袋包子及牛奶、水果等慰問品,兵分幾路分送給411戶孤老和貧困家庭,解決了這些特殊群體的燃眉之急。在高港區,“麥友”們紛紛在微信群踴躍捐款。為了趕制包子,大家分工合作,分頭采購豬肉、大蔥、蘿卜、青菜、面粉等材料,并聯系了永安洲鎮的一戶包子鋪連夜趕制。聽說包子是贈送給困難老人的,包子鋪老板干蓉當即表示自己也奉獻一點愛心,低價加工包子,一天時間就趕制了2000多個包子。 13天時間,四五個發起人,五六家飯店,每家飯店六七個工作人員,還有一群愛心人士的慷慨捐助,這是一群普通人關心另一群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愛心不斷線、“眾籌”解困憂——泰州兩位“中國好人”倡議為行動不便空巢和孤寡老人送包子》的報道,引起中國文明網、新華日報交匯點、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泰州日報》等媒體的關注。大家相約,以后重陽節、春節等節日進行慰問時可以將這一活動復制,以使志愿服務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正是有了這樣一段經歷,為我疫情之下的采訪提供了一些副產品,也捕捉特殊時期普通人之間的細微變化。“十個從嚴”前所未有,會不會大大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辦事,這是不少市民擔心的。然而,悄然轉變的有很多,市民也一點點在適應。道路上,車輛少了,相互禮讓的多了;鄰里走動少了,但互助成為常態……這些內容,既是采訪,更是生活寫照,《一幕幕溫馨的畫面成為當下泰州市民生活寫照——理解多了,寬容多了,感恩多了》便真實記錄了這一特殊時期所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細節。相互招呼、相互理解、相互謙讓,甚至為陌生的市民付上一兩元錢,這些細節雖微不足道,但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文章刊登后,引起網友紛紛轉載、點贊。 疫情無情,愛心有意!我個人的體會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社會,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再兇的疫情我們一定能戰勝! (作者趙曉勇系新華日報社高級記者、泰州市青聯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