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12日電(記者鄧瑞璇、荊淮僑)“請大家少出門,也勿訪親拜友,戴口罩,講衛生……”今年過年期間,一個無人機上掛著小喇叭,用壯語播報著注意疫情防控的提示,在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鎮的三才村上空飛來飛去。 想出這一招的,是三才村的村民韋書貴,他是清遠575位鄉村新聞官之一。 疫情發生以來,在清遠的鄉村中,有許多鄉村新聞官主動擔起宣傳勸導、排查防控、清潔衛生的職責,成為倡導移風易俗和傳遞文化信息的“小喇叭”。 春節期間,瑤族有舉辦紅白事的習俗,往往形成人群聚集。新聞官利用在村里人事熟悉、在群眾中有威望等優勢,在疫情期間,耐心勸導村民紅事延辦,白事簡辦。 “有些村民不太理解,覺得小題大做,我們就先勸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再讓他們和我們一同勸說村民?!边B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橫坑村鄉村新聞官唐瑩敏說。據統計,春節以來,連南全縣共勸導了40多起紅事延辦、90多起白事簡辦。 三排鎮連水村的鄉村新聞官盤愛麗,則策劃拍攝了佩戴口罩、科學防護的短視頻,發到村民群里和短視頻平臺,對村民進行防疫知識的宣傳科普,頗受村民歡迎。 在疫情之外,鄉村新聞官們也是鄉村文化、國家政策上傳下達的傳聲筒。 花生成熟的時節,唐瑩敏身著瑤族服飾,通過短視頻平臺,為村里的農產品紅衣花生舉辦了一場瑤族婚禮播報?!斑B南瑤族婚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里人把自己精心栽培的農作物推向市場,我們就像嫁女兒一樣高興。”唐瑩敏說,一次農事播報既推廣了瑤族的文化,又推銷了本地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村里很快就賣出了3000多斤花生,價格也比以往翻了一倍多。 平日里,韋書貴經常通過村里的大喇叭小喇叭、拍攝短視頻、深入田間地頭等方式,向村民傳達惠農政策和“三農”知識?!爸苯又v政策很多人聽不下去,我就用本地的話解釋給他們聽?!?/p> “他講的都是比較有用的知識,大家都很支持?!比糯宕迕裰x燕梅說,村里人都很信服韋書貴,也很配合村里的工作。最近,韋書貴通過村里的大喇叭給大家普及“鄉村振興”“三清三拆三整治”,帶動村民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在村里的號召下,大家都自覺地撿起路邊的垃圾。 2018年,清遠市創設“鄉村新聞官”制度?!扒暹h是農業大市,長期以來黨的理論政策下鄉渠道不暢,不能精準抵達農戶,影響了鄉村中文化傳播和宣傳的有效性。”清遠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崔建軍說。因此,清遠希望通過打造一批鄉村本地“網紅”——鄉村新聞官,為鄉村代言、發聲,破解城鄉二元話語體系,打通城鄉信息不對稱的“最后一米”。 目前,清遠一共聘任了575位鄉村新聞官,他們有的是村里的干部,有的是頗具威信的鄉賢,有的則是熱心村中事務的年輕人。他們利用新媒體平臺并深入田間地頭,用本土的語言生動地傳達國家政策,講好鄉村的故事,展現鄉村風貌,播報農事信息,傳思想、傳文明、傳文化,助農民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