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記者在戰疫中成長 浙江在線記者 王堅穎 時間最長,條件最苦,危險性持續最長……湖北前線采訪66天刷新了我職業生涯的紀錄,讓我對新聞工作者“四力”的認識和實踐有了極大提升。 作為我省最早出發赴武漢的唯一隨隊記者,我和醫療隊隊員們一起當“搬運工”,同吃泡面和冷盒飯。記者有時候不能只管自己的報道,我把自己當醫療隊的一員,出力吃苦的活我都參加,領用物資、改善生活的時候我就退后一步,隊員們都把我當成戰友。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到了,收獲也是甘甜的。我是學新聞出身的,短板是出鏡,但在武漢期間,我學著使用Vlog。一次和人民日報聯合進行的“武漢浙江病區”直播,閱讀量超過2000多萬,評論點贊過萬。 在湖北的經歷是我的財富,我很振奮,因為一名老記者還能從中成長。 白衣天使們應該被銘記 浙江衛視記者 石磊 2月14日,我和同事周家齊跟隨浙江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出征。當看到醫術精湛的醫護人員蓄勢待發時,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種“茍利國家生死以”的精神。那一刻,我為自己能夠與浙江醫療隊并肩戰斗感到自豪。 在武漢的38天里,我和同事深入武漢多家醫院,及時采訪報道醫療隊的動態,回應社會各界關切,用新聞特寫報道感人的戰疫故事。白衣天使們的感人事跡應該被銘記。 在醫療隊臨別返浙時,很多當地醫護人員、群眾和志愿者自發趕來送行,他們與醫療隊隊員相擁告別,有的淚流滿面。現場“謝謝”“辛苦了”“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的吶喊聲此起彼伏。車隊路過時,當地私家車車主自發鳴笛向醫療隊致敬。武漢的采訪經歷,我們永遠難忘。 追求獨立思考好新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浙江記者站記者 高珧 從1月23日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浙江記者站全員21人全部在崗。我們報道的一大亮點是:不做同質化的報道,做獨立思考的好新聞。 一“快”一“慢”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十分重要。“快”是指新聞第一時間發布,“慢”是指重頭報道沉得下心。浙江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國領先,我們的報道也從疫情開始就做到了領先一步。我們通過《新聞聯播》等形式在全國率先報道了浙江利用“健康碼”這種“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應對復工復產。 浙江的抗疫有鮮明特點,比如運用數字經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所以我們的思考和報道方向應該抓住浙江的特點特色,避免新聞同質化,做出有高度有深度的獨家報道。 逆行一線 忠實履職 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 俞菀 疫情是醫護人員的戰場,同樣也是新聞記者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戰場。作為新華社浙江分社最早投入疫情報道的一線記者,我在報道過程中見證了浙江在疫情防控中的擔當和治理能力,相關工作模式、工作經驗被迅速推廣。 在這場疫情中,我作為醫療線記者,對話權威專家、走訪集中收治醫院和隔離點、連線援鄂醫生,采訪遠赴意大利、拉美等地的浙江醫療隊隊員,努力通過報道讓更多人了解“醫者仁心”。我參與采寫的《不分晝夜奮戰一線 浙江建起“守護者聯盟”》《攔住“死神”的三位“掌門人”》等稿件均產生廣泛影響。 今后,我將始終對新聞記者這份職業抱有赤忱和敬畏之心,把報道寫在生機勃發的之江大地上,把報道寫進群眾的心坎里。 做有溫度有情懷的報道 人民日報浙江分社記者 竇瀚洋 做了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報道,對浙江經驗我已是“如數家珍”。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背后,少不了每一位浙江人的支持與努力。 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字中,人民群眾永遠不會缺席。我還記得紹興的女企業家徐愛華,舉全廠之力轉產,新設防護服生產線,這份擔當讓我感動至今;我還記得寧波的年糕店老板樂一軍,堅持為卡口值班志愿者送夜宵兩個多月,這種堅守讓我佩服;我還記得那群支援溫州的青年志愿者,盡力向家鄉馳援防疫物資,這片赤子之心令我動容。還有杭州小江社區,用一張責任分工圖,詮釋了什么叫做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這種智慧讓我難忘。 身在浙江,愛在浙江,作為一名黨報人,要與人民共情,我還想為浙江百姓記錄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浙江故事。 牢記使命 彰顯擔當 杭州日報記者 柯靜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我深深感到,在這場疫情大考中,黨媒的職責使命、記者的責任擔當得到了充分彰顯。 擔當,體現在及時報道權威聲音。浙江啟動一級響應前一天,我就迅速行動,采訪到了李蘭娟院士,當日杭州日報就推送了李蘭娟院士專訪。疫情期間,我3次專訪李蘭娟院士,傳遞權威聲音。 擔當,體現在深入戰場的果敢勇毅。我前后20多次深入發熱門診、浙大一院采訪;前后5次送走援鄂醫療隊,又5次在蕭山國際機場迎回返浙醫療隊,積累了大量一手素材…… 雙腳走下去,新聞才能立起來;感情淌出來,宣傳才能強起來。抗疫報道是我職業生涯的寶貴財富,也是我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眼下,我和同事們又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戰疫情,促發展”的宣傳報道中,把希望、溫暖、信心傳遞給廣大市民,為匯聚起“兩手硬、兩戰贏”的磅礴力量作出貢獻。 戰斗的青春最美麗 寧波廣電集團記者 董寅寅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1月24日開始就進入抗疫報道的戰斗模式。疫情發生后,我們頻道也開創了10天連續上12次央視《新聞聯播》的紀錄。 疫情一線是戰場,記者就是戰士。在疫情形勢較嚴峻時期,我就主動報名進入高風險區域采訪,成為頻道首批進入隔離病區采訪的記者之一。 為了保證報道質量,我們很拼。寧波是全國首批采用專列方式接外來務工人員復工的城市之一。為了能全方位反映專列的情況,我和同事在已拍攝一條成片的基礎上,又在午夜專門趕到余姚火車站,補拍專列隨行保障的醫護人員鏡頭。這條消息最終在央視《朝聞天下》播出,也是對我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 今后,我們要繼續踐行“四力”,講好寧波故事,展示寧波力量。 在戰疫中當好黨群橋梁 溫州日報時政新聞部副主任 姜巽林 市級媒體在戰疫中也有不可替代的責任與使命。 戰疫中,我們發揮社情民意“窗口”作用。 我們走進一個個隔離病房、奔波在基層站所,撰寫評論、制作新媒體產品,刊發大量報道。這些報道展現了溫州戰疫的方方面面,不僅振奮人心,也為公共決策提供參考。 戰疫中,我們當好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在重要節點,我們參與策劃了一系列互動活動,用接地氣、真摯的語言與市民對話,得到眾多網友的肯定和反饋。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戰疫報道中錘煉了“四力”,堅定了信念和擔當。這段經歷將成為每位記者的精神財富。抗疫報道就是一堂生動的黨課,激勵我們更加堅定走好新聞路。 “荊”生難忘的抗疫采訪 浙江日報記者 胡元勇 這次是我參加工作以來出差時間最長的一次,前后共37天。37天里,我幾乎每天“沖”進重癥病房,每天都被一種精神驅使著腳步。病房里時時刻刻發生著感人故事,可愛可敬的浙江醫療隊隊員們的戰斗和堅守、奉獻和付出,讓人感動。我打開相機默默記錄,記錄每一個危險的、悲情的、振奮的時刻。在這里,有幸見證這一切,再多辛苦也值得。 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擁有無限的可能去挑戰去奮斗,感謝自己選擇了這份職業,見證了湖北人民的艱難與不易,見證了浙江兒女的無私和無畏。這次采訪對我來說,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財富,我要將戰疫精神狀態投入到平時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不斷成長,這就是作為一名黨員從這場戰疫中汲取的最大力量、最寶貴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