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吉林廣播電視臺記者叢龍靜—— 抗疫的新聞,從登機前寫到凱旋后 ![]() 2月19日,叢龍靜在雷神山醫院報道患者出院。崔志遠 攝 ![]() 2月17日,叢龍靜(右)在武漢同濟醫院采訪重癥患者救治情況。趙孟秋 攝 “五一”前夕,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00人名單公布,吉林廣播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制片人、主任記者叢龍靜榜上有名,這也是今年吉林新聞媒體中唯一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人。 叢龍靜是吉林第一批去武漢采訪、最后一個撤回的記者。5月6日,吉林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召開了分享會,叢龍靜說,這次去武漢46天的采訪經歷,收獲的是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時常讓她在采訪之后流下激動的淚水。 發現每一個新聞閃光點 從大年初二開始,叢龍靜就與吉林出征武漢的醫務人員保持著密切聯系,每天都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進行“戰地日記”的采訪。2月13日,得知臺里要派記者去武漢,叢龍靜立即請纓,并寫下了請戰書。 從事新聞工作22年,叢龍靜經歷了地震、抗洪、火災等省內外重大突發事件的采訪。這些現場,有些危險是可以預判和注意的,但是去武漢,面對的是看不見的病毒,她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 “哎,哥們兒,麻煩幫我們拍一張照。”“可以,但我們不是哥們兒,是姐們兒。”叢龍靜的第一條采訪,就是從去武漢的登機口開始,醫護人員齊刷刷地剪了短發,穿著迷彩服,戴著口罩,她居然沒有分出來她們的性別。 在登機前,叢龍靜讓醫務人員說一下自己的單位和名字,想讓更多人記住這些可愛的英雄,這是她登機前完成的第一條采訪。上飛機后,叢龍靜得知,中醫專家王檀教授恰逢57歲生日,這也成了她的第二條采訪,《萬米高空生日會》的新聞就這樣完成了。 在武漢,吉林醫療隊所支援的多家醫院,叢龍靜幾乎都去采訪過。她記錄下了醫護人員是怎樣做好防護進入隔離病房的,記錄下了醫護人員救治患者的緊張與忙碌,記錄下了患者出院時的興奮與淚水。 記錄下感動,傳遞給受眾 吉林一共派出1222人支援武漢,年齡最大的是63歲的吉林大學一院鄭楊教授,最小的是1998年出生的吉林中醫醫療隊隊員王佳玉。在這個隊伍中“90后”有277人。叢龍靜和同事們走近他們,用鏡頭將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記錄下來,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受眾。 叢龍靜說,最愿意做的采訪就是患者出院,一批又一批,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感謝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 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收治的都是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叢龍靜住的地方與這家醫院一街之隔。初到武漢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消殺、防護,叢龍靜一點點學。她也擔心洗澡時,病毒會流入眼中、口中。以至于在武漢46天的時間里,即使眼睛、鼻子癢,她也不敢用手去觸碰。 “3月18日起,我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每天晚上,我的體溫就會升高到37.1℃、37.2℃,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個小時,其實我不怕得新冠,因為我相信即便自己得了,醫護人員也會將我治好。但我又害怕得上新冠,因為天天要到各醫療隊采訪,一旦得了傳染給其他人怎么辦?”叢龍靜說,心理專家對她說,這和她連日來的熬夜、勞累以及心理緊張有一定的關系,醫療隊專家給叢龍靜開了中藥,經過調理,身體很快恢復正常。 一個人留在武漢繼續戰斗 “因為各醫療隊駐地不在一起,工作比較分散,醫護人員進入紅區工作,又不能帶手機,所以我們聯系起來很困難。”叢龍靜介紹,采訪后要第一時間發回到臺里的天池云平臺、發給《眾志成城 共克時艱》特別欄目組,各欄目組還要發一些微博、微信公眾號,制作成短視頻等,這些要第一時間播發,所以邊拍邊傳素材是常態。回到駐地消殺后,再把拍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寫稿、初編后傳回臺里,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 從3月22日起,吉林支援武漢醫療隊第一批人員返吉,此后臺里同事們陸續回到了吉林。叢龍靜選擇一個人留在武漢,對吉林五批返吉人員凱旋情況通過吉視網、吉視通、吉林融媒等平臺進行網絡直播報道。 一個自拍桿、一部手機,既當攝像,又當記者,要提前深入了解醫療隊整體情況,提前做出直播方案。10天下來,在后方同事的配合下,叢龍靜在武漢的直播累計時間約17個小時,觀看參與人數近800萬人次。 據吉林廣播電視臺總編室統計,叢龍靜和臺里的同事在武漢發回的素材,制作報道共8000篇(次),閱讀量4496.05萬次。 “作為一名記者,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而組織上卻給了我許多的關愛,非常感動。”叢龍靜說,她將繼續在一線強“四力”、寫好稿。(記者 張席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