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即將開始。”隨著提示音響起,記者們紛紛將目光投向眼前的三塊大屏幕,迎來兩位代表在“云”端登場亮相。網絡視頻采訪,而且實時直播,這對代表和記者們來說,都是今年兩會的常態。 此次兩會有許多不一樣,作為上會記者,我最初擔心兩個問題:見不著面,上哪兒找代表?采訪能成嗎? 現在來看,當初是多慮了。這次兩會會期雖短,但我和同事的準備工作至少提前一周,代表委員們更是早有準備。近段時間,控疫情、促發展,許多代表委員奮戰在一線。雖然見面方式變了,但他們帶來的一線故事依然充滿力量,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的熱情更是絲毫未減。 形式變了,采訪也能成。各類“通道”采訪,代表委員一出場,迅速將記者們帶回熟悉的氛圍。真誠對話、回應關切——圍繞大學生就業問題,委員站在父母角度出謀劃策;編纂民法典影響深遠,代表用生活實例詮釋意義…… “時間雖短但充實,直奔主題收獲豐。”采訪中,有代表這樣概括今年兩會的感受。對記者來說,同樣如此。在嚴格的防疫要求下,不少文字記者緊握手機,做起了視頻采訪、直播連線,向“十八般武藝”的全媒體記者加速進階。 雖然各類發布會沒少去,但在兩會新聞中心“代表通道”的采訪現場,那種獨特而又莊重的現場感讓我難忘。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之外,更夾雜著對“通道”采訪如約開啟不易的感佩。 一次次問與答在“云”端來回,一篇篇報道在筆下流淌。雖然今年兩會很特殊,但各方呈現的精彩不斷。其實,疫情之下,許多事又何嘗不是這樣?(李 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