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溝峁峁、崎嶇難行、海拔較高、高寒陰濕……這是來元古堆村前的印象。 但當我們的車輛沿著花紅柳綠,一路暢行至村中央的廣場上時。我們知道,元古堆村實實在在地變了。 接連5天,一行7人天天泡在元古堆村,兵分幾路訪農戶、進田間、入校園,聽村民憶往昔說今朝,這樣的感覺更加明晰。 路好走了,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路顛簸至村口,車輛再無法前行,一行人步行進了村。那時的元古堆村,晴天揚塵路,雨天爛泥路,冬天溜冰路。路難行,人難富。 水好喝了,7年前的那一天,22歲的馬海龍從水缸里舀了一瓢水,遞給總書記。那時的元古堆人喝水,要到村西南角的一眼山泉里舀滿桶,肩挑人抬,歇幾歇才能到家。上坡下坡,如果摔一跤,巧不巧,恰好灌滿一脖子。如今,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流。 腰包鼓了,從前的元古堆人種小麥種大豆,閑了寧可蹲著曬太陽,也不愿再多動彈;今天的元古堆人種藥材種百合、養雞養羊又養鹿。為啥以前不知道這么干呢?“以前不知道外面世界是啥樣,兩眼黑著呢么!”從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過萬元,世世代代的絕對貧困,成為過去式。 人愛美了,以前村里大姑娘小媳婦穿條裙子都是稀罕事,今天的元古堆人剛從田里忙完回到家,也要描描眉畫畫眼,換上最時新的衣服,平常日子也要美給自己看。家里也要收拾得美美的,養花養草又養鳥。 日新月異的元古堆,村子富了人美了。 大變樣的元古堆,也有沒變的。 馬海龍家的舊院落里蓋新屋、刷院墻、添家具,可那座土坯房依然坐落在院子最中心,那鋪占了半間屋的土炕也還在,就是在那屋里,就是在這炕上,總書記握著馬海龍爺爺——老黨員馬崗的手說: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杜文文家的那床新棉被還在,那是那年總書記送來的年貨,舍不得用攢在箱子里。每看到它,就想起總書記的話: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苦干實干。是啊,這么好的政策,只要肯干,哪有過不好的日子。 那高高的土堆還在,元古堆因其得名。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不知有多少歲月,老人們忙罷了喜歡上那里或坐或蹲。 風吹過,入眼處,滿目山河,今非昔比。(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