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在自家庭院種的谷子,因為第一書記推動創建的小米品牌,2019年一下就增收了4300元。吉林日報報業集團開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百名記者蹲點”大型采訪活動—— “蹲”出好作風 “嘮”出好故事 吉林日報社記者趙廣欣蹲點時與農戶一起勞動。 鄒鵬亮 攝 《吉林日報》記者趙乃政(左一)與靖宇縣靖宇鎮河南村第一書記姜瑞雪(右二)在貧困戶家的藍莓地里話脫貧。粘青 攝 6月10日,為期6個月的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百名記者蹲點”暨“第一書記扶貧故事”系列報道活動全面開啟,這也是吉林日報報業集團首次組織開展百名記者蹲點采訪的大型活動。 在路上,為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啟動儀式上,記者方隊、編輯方隊、新媒體方隊和系列報刊方隊的代表分別發言。 “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鼓足精氣神,挖‘富礦’,抓‘活魚’,從不同維度全景再現第一書記的扶貧奮斗歷程。”記者方隊代表王丹信心滿懷。 編輯方隊代表王春苗表示,此次蹲點采訪活動,是編輯們走基層、接地氣的一次機會,要拿出沖勁、干勁、韌勁,用心用情編輯好第一書記的感人故事,做好吉林脫貧攻堅生動實踐的大文章。 “我們一定會拿出視頻、H5、長圖等全面的新媒體作品,用好‘短、實、新’的新媒體語言,努力做出符合吉報特色的新媒體爆款產品,為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力量。”新媒體方隊代表苑廣鴻說。 系列報刊方隊代表史慧玉表示,要充分發揮子報子刊的風格和特色,走進田間地頭,用最真摯的感情、鮮活的語言、生動的鏡頭講好第一書記的故事。 “講好決勝脫貧攻堅的‘吉林故事’,既是當前宣傳報道工作的頭等大事和主線工作,更是黨報責無旁貸的使命職責。”吉林日報社總編輯王亮向記者介紹,《吉林日報》將把做好脫貧攻堅報道當作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練兵場”,把融合創新貫穿體現到本次活動全過程,形成立體化、多層次、多聲部的宣傳矩陣,唱響網上主旋律,統籌講好網上網下的脫貧攻堅故事。 “他們非常純樸,嘮的嗑也實在” “啟動儀式的第二天一早,我便和同事鄒鵬亮來到了鎮賚縣建平鄉三合村采訪。”6月11日7:18,《吉林日報》工業部副主任趙廣欣和同事乘坐了3個多小時的火車,趕到了白城市,又倒了一趟大客車趕到了鎮賚縣,從鎮賚縣再下到17公里外的鄉村。來不及休息,他們就與吉林省工信廳派下來的第一書記劉健交流了起來。趙廣欣說,蹲點式采訪要求他們多下功夫,寫出更接地氣的稿件。 趙廣欣說:“我喜歡到農村采訪,也喜歡和農民交流,他們非常純樸,嘮的嗑也實在。”6月12日一早,他和鄒鵬亮便走進農民中間,了解新農村建設,了解第一書記工作的情況。“農民種的谷子打完場后,就帶皮賣了,附加值非常低。” 采訪中,他們了解到劉健與吉林省工信廳溝通,幫助農民建設了一個小米加工廠,通過創建自己的小米品牌來增加農民收入。當地一個農民在自家庭院種的谷子,2019年一下就增收了4300元。 趙廣欣向記者介紹,吉林日報社每個部門根據所聯系的戰線,關注派出的第一書記,從中選擇可以報道的脫貧攻堅故事。這一次,編輯部的編輯也下到了基層采訪。 王亮說,這次采訪活動是吉林日報社全體采編人員踐行“四力”的重要載體,也是一次立足吉林省“大宣傳格局”,一體策劃、協作采訪、聯動直播、內容共享的采訪實踐。希望通過蹲點采訪全方位、多角度地發掘記錄吉林大地脫貧攻堅新氣象、人民群眾新作為、各級干部新擔當的動人事跡、感人精神、喜人成果,為吉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氛圍、加油鼓勁。(記者 張席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