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北京新聞》《北京您早》《特別關注》等新聞欄目開設專欄《脫貧攻堅 北京在行動》,先后播發相關報道60余條次,電視及網絡直播4場,原創H5融媒體產品兩個。”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副主任徐京玲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徐京玲說,在加強疫情防控宣傳的同時,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從年初開始,全方位加強脫貧攻堅報道,一方面派出4組記者深入河北、內蒙古、新疆等省區,采訪報道北京市在資金項目、干部人才、產業幫扶等方面助力受援地脫貧攻堅的進展成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靈活運用新方式,讓扶貧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專欄呈現 給蔬菜進京搭個橋 今年3月,在全國疫情尚未解除之時,首都廣大扶貧干部就開始了特別時期的扶貧工作。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記者敏銳地抓住這一線索,及時采訪,將首都扶貧干部對受援地區的真情實意、真抓實干真切地反映出來。 3月5日,河北省懷安縣的綠色蔬菜——荷蘭黃瓜運抵北京,24小時后就被端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幫助這批蔬菜進京的,正是北京市援派河北省懷安縣掛職干部劉金波。疫情之下,劉金波的牽線搭橋不僅讓險些滯銷的菜沒有爛在地里,而且有效緩解了北京蔬菜供應的緊張狀況。 “這些及時有效的幫扶舉措,在《脫貧攻堅 北京在行動》等專欄中得到了全面呈現。”徐京玲說,3月到6月,新聞節目中心選派4組骨干記者,深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等地,生動報道了首都北京對受援地的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 直播助力 幫平谷大桃找銷路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雹災的影響,平谷大桃銷售面臨困難。為此,7月3日,BTV新聞、BTV新聞新媒體、“北京時間”聯合推出“北京‘尖’貨——平谷鮮桃季”首場電視及網絡現場直播,新聞節目中心采用目前最火爆的“直播+電商”的模式助農致富。 徐京玲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共開展電視及網絡直播4場,京東平谷館線上銷售大桃7000余箱,超過2019全年線上銷量總和。 據平谷區商務局統計,在融媒體帶貨直播的影響下,今年的線上交易單量上漲幅度較大,目前線上銷售日均快遞大桃近5萬單,比去年同期增長2倍多,價格較去年普遍上升1—2元。順豐、京東、郵政共快遞大桃654余萬斤,幫助當地的農副產品走出平谷、走向全國。7月3日、7月11日直播4小時,“北京時間”“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30家網絡平臺同步推流直播,互聯網總觀看量累計400多萬。 形式靈活 把小康故事講立體 宏大主題,往往需要以靈活多變、讓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呈現,才能更好地入腦入心。 徐京玲介紹說,今年5月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推出兩款H5融媒體產品——《小康號邀您上車啦!》和《2020脫貧攻堅——阿中邀你助力奔小康》,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脫貧攻堅主題,推出兩天后點擊量超過16萬。 H5產品《小康號邀您上車啦!》形象地建構了“小康”這一概念,將“小康”具象為一列從1979年駛來的列車,以列車的前進帶動場景的轉換,逐漸展開宏大的歷史長卷,講述了一個立體全息的有關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故事。 《2020脫貧攻堅——阿中邀你助力奔小康》將扶貧攻堅群體具象化為一個原創卡通人物阿中,阿中通過奔跑追夢,挑戰不同類型的任務。為展現北京對口支援內蒙古24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阿中奔跑的第一個地點選擇了內蒙古。人們在挑戰完成后,即可獲得內蒙古精準扶貧“明白卡”,了解真實案例和相關扶貧舉措。這一H5產品以奔跑和游戲任務為依托,展現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5個脫貧實例,烙下了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一個個深刻足跡。 “四力”用足 讓脫貧群體更豐滿 “我已經是這里質檢科的質量負責人了。”在新疆京和紡織科技公司的廠區里,奴爾尼沙·亞森正檢查著剛加工好的防雨布,她的普通話說得十分流利。而4年前,奴爾尼沙·亞森還是一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因為京和紡織廠的到來,她才在北京老師的“傳幫帶”下,正式成為一名具備紡織技能的專業人士。 2016年,負責脫貧攻堅報道的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記者趙煦第一次踏上和田的土地。這個新疆最南端的城市,距離首府烏魯木齊有1500公里的距離。那時候,在一片黃沙里,一個個廠房正在艱難地建造著。趙煦當時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方便”:大街上車很少,沒有大型商場,也沒有連鎖餐飲店。 今年,趙煦再次來到和田時,這個城市好像突然之間“洋氣”了起來:人們穿得越來越時髦,還有穿著傳統漢服的女孩子在逛街;許多以前只能依靠巴扎做生意的玉石商人,現在都開起了直播。僅僅4年時間,這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2016年8月到2017年2月,趙煦在和田駐站工作。此后的3年里,趙煦又兩次前往和田采訪,親眼見證著那里的變化。 作為一名“90后”記者,她走過和田的大小街巷,挖掘脫貧的感人故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因為首創集團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先導園的建立,打通了高端蔬果的進京渠道;從小在玉石堆里長大的本地人,因為玉雕師傅的到來,學會了玉石加工并嘗試直播帶貨…… 一個個故事、一篇篇報道,讓趙煦在感動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踐行“四力”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實踐過程,需要下一番硬功夫、苦功夫、笨功夫,在一線采訪中不斷錘煉提升。(記者 孫海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