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農家深入采訪之后,我基本不用翻看采訪本,可以一氣呵成寫完稿件?!焙比請笊缬浾哧悤赵诮邮堋吨袊侣劤霭鎻V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參與“夜宿農家話脫貧”專題報道收獲頗豐,“‘夜宿’這種形式,是對‘四力’的一次錘煉,讓我嘗到了深入下去、作風扎實的甜頭?!?/p> “夜宿農家話脫貧”是《湖北日報》自8月起在一版開設的專欄。與陳會君一樣,該社一批優秀記者分頭走進湖北各地的農家,干農家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算農家賬,看變化、說感受、談未來。截至10月19日,已推出17篇報道,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故事,呈現了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戰貧行動。 慢慢聊細細品 挖掘有感染力細節 陳會君和同事張競恒采寫的《老樂家的養雞致富經》,是“夜宿農家話脫貧”欄目推出的首篇報道,講述了咸寧市賀勝橋鎮萬秀村樂進兵、李細保夫婦通過養雞產業脫貧的故事。陳會君回憶說,采訪當天,報道組中午就來到樂家,與采訪對象深入接觸了解。晚飯后,樂進兵又到雞舍里忙活,為雞調整電風扇位置,避免它們感冒著涼。聊到動情處,他說:“我對雞有感情!有時候雞出欄,雞舍里沒雞了,仍情不自禁早晚都去轉一圈。沒有雞,心里不舒服,像掉了點什么?!?/p> “這種話很打動人,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樸實、勤奮,用到稿件中,會讓報道更有穿透力?!标悤f,“夜宿”拉近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其實有些話,并不是采訪對象不想說,而是按照傳播規律,剛開始接觸根本說不出,只有熟悉到了一定程度,才會自然表達出來?!?/p> 記者姜遠海也有同感。為采寫《腰打鋼板的養豬大戶》,他來到荊山深處——襄陽市保康縣馬良鎮云旗山村,與村民陳明新同吃、同住、同勞動?!拔乙彩寝r村出生,和采訪對象年齡相近,我們一起拉家常,聊小孩、談高興和悲傷、談養豬市場,于是屢遭不幸但依然堅定信心奔小康的養豬大戶的豐滿故事就形成了?!苯h海說,在“文火慢燉”的采訪過程中,才能挖掘到更多更鮮活更有價值的報道素材。 用老百姓的話 樸實更打動人心 “夜宿農家話脫貧”這組報道每篇都不長,平均在1300字到1500字之間,敘事精練、文風樸實。在湖北日報社區域中心主任盧平看來,寫老百姓的事,就要用老百姓的語言,平實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記者王兵與柯利華采寫的《種菊脫貧戶 帶動一村富》,講述麻城市鐵門崗鄉富崗村劉幼娟的脫貧故事。文中有很多平實的話語,比如,“這一路,是苦堆里熬過來的”“脫不了貧,出門臉紅”。記者戴文輝在《山鄉開網店 銷售過百萬》一文中,記述了十堰市鄖西縣下營村王江凌晨直播的細節,“我是小號,比不過大主播,應該打時間差,他們不播的時候我播?!彼{整時間,早場從凌晨4點到11點,晚場從晚8點到凌晨1點,一天播12個小時,日均銷售額達4000元。 標題也是這組報道的亮點?!豆夤鳚h成了脫貧明星》,拎出“光棍漢”和“脫貧明星”兩個特殊身份,通過這兩個“標識”,人物鮮活躍然紙上;《腰打鋼板的養豬大戶》,提煉人物特點,具象化的“腰打鋼板”,十分鮮活生動;《山鄉開網店 銷售過百萬》,將“山鄉”“百萬”具有一定反差的元素對比呈現,張力十足。 此外,該系列報道每篇文章基本按照“過去、現在、未來”的構架謀篇布局,也是整篇文章的大邏輯所在。如《種菊脫貧戶 帶動一村富》3個小標題,分別是:靠一條信息走上種菊之路、從辦合作社到開公司、要想辦法擦亮品牌,勾勒了種菊貧困戶的脫貧過程及未來期望。 原汁原味錄制 短視頻充滿溫度 “夜宿農家話脫貧”是一組全媒體報道,《湖北日報》紙媒刊發文字、二維碼,圖文、視頻等在湖北日報客戶端綜合呈現。記者在進行文字采訪的同時,還要運用航拍、實錄、同期聲等多種方式錄制視頻。 《老樂家的養雞致富經》的短視頻名為《打不倒的“養雞倌”》,用航拍鏡頭開篇,轉承到房檐滴答的雨水和漫步啄米的小雞等細節。視頻原汁原味再現貧困戶的生活。夜幕下,男主人突然“真情告白”,說對雞有感情,真實的記錄,讓短片充滿力量和溫度。 《貧困戶成了“豆腐王”》的短視頻為《“豆腐世家”磨出豆腐新滋味》,以吱吱呀呀轉動的石磨切入。此后,伴隨著回味悠長的配樂,記者娓娓道來“豆腐王”的故事。視頻中,幕阜山航拍大景、豆腐村的小橋流水、凌晨兩點山村的萬籟俱寂,打豆腐的艱辛、一家人的歡聚……多種元素相互穿插,引人入勝。 “一般進入農家兩三個小時,摸清了基本素材后,我們就開始啟動拍攝?!标悤f,在實踐采訪中,發現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比如,此前基本以文字報道為主,如果采訪對象偏離了主題,她會通過打斷等方式將采訪對象牽引回來。而視頻采訪則不同,這種“打斷”,會讓采訪對象的講述不夠流暢?!昂髞碓谝曨l采訪中,我就改變原有習慣,盡量不去打斷?!标悤f,融合傳播中,文字需要精品,視頻也要做精細,高質量的作品才更具傳播力。(記者 湯廣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