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00個貧困戶脫貧后的笑臉具象地展示豫東大地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果,講述自立自強的勵志故事,反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京九晚報》聯合河南省商丘市扶貧辦啟動的“百張笑臉頌黨恩——商丘脫貧攻堅專題采訪活動”,自7月下旬啟動,截至目前已刊發專題報道90期。 原汁原味打動人 《寧陵“豬倌”夫妻脫貧記》的開頭寫道:“嚕嚕嚕,嚕嚕嚕……迎著晨光,一大早,家住寧陵縣劉樓鄉呂北村的脫貧戶朱德偉和愛人化素英就早早起床,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專題報道大多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開頭,每篇文章幾乎都采用原汁原味的群眾語言,展現群眾脫貧前后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一村一戶地走來,看到貧困戶脫貧后的幸福生活,記者潘中華心生感慨,他對脫貧戶王建勛說:“你老伴跟著你,現在真享福。”坐著的王建勛突然站了起來,一本正經地對他說,“啥叫跟著我享福?她享的是共產黨的福。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俺家能住上新房?我能月月領工資?”說著,他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大家被他的情緒所感染,都自發地哼唱著。質樸的歌聲、爽朗的笑聲,飄蕩在小院上空。 展現農民新形象 扶貧先扶志,這90期報道,突出展現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后的新風貌。 潘中華在睢縣采訪時,就遇到一個身殘志堅的脫貧戶趙運啟。面對政府與鄉親的幫助,他說:“莊稼人不能怕吃苦,指望誰都是一時的,最終還要靠自己。就像吃飯,今天張家管你一頓,明天李家管你一頓,總不能讓人家天天管你吧?”寥寥數語,一個身殘不墜志的脫貧農民形象躍然紙上。 記者劉春正在寧陵縣采訪時遇到了脫貧戶呂元友,呂元友說:“俺雖然困難點兒,但也不能總靠上級救濟吧?原來就有種梨樹的經驗,通過培訓學習,又提高了我的管理水平,我就想多種些梨樹,爭取多掙點錢改變家里的現狀,脫貧還要靠自己。” 記者魯超在睢陽區采訪脫貧戶田永格時,她說:“救急不救貧,再苦再難不能靠別人,得自己能干才行。”這些脫貧群眾的精神,也感動了記者。 腳步量出好故事 女記者宋云在柘城縣采訪時,正值午后,天氣悶熱潮濕,她給脫貧戶張參軍打了幾個電話都無法接通。有人告訴宋云,他可能在辣椒地里,于是,宋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新翻的田地,又穿過兩邊都是玉米地的白茬地,邊走邊喊,才找到他。 宋云在報道中這樣寫道:“他好像剛從泥土里鉆出來似的,寬大的上衣胡亂地套在身上,被泥土、汗漬浸染得已經看不出它本來的顏色,黑色的短褲后是兩腚半干不干的泥巴,兩只布鞋也被他趿拉著穿;滿臉的汗水順著鼻溝向下流,由于雙手沾滿泥土,不方便擦拭,他就撩起上衣抹一下,有時還努努嘴,伸出舌頭舔一下流到嘴角的汗水。”宋云說,這次采訪讓她對貧困村致貧的深層次原因、貧困戶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讓她對脫貧攻堅的必要性、緊迫性有了更深體會。 《京九晚報》執行總編輯秦培林說,從這次集中采訪與報道里,《京九晚報》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方法,即堅持主題主線報道不動搖,堅持不惜腳力、提升眼力、開動腦力、打磨筆力,在最貼近老百姓的地方尋找鮮活素材,反映干部群眾的真實心聲。(見習記者 吳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