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全媒體手段面向青少年解讀好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動員和激勵青少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如何通過有溫度的青年報道凝聚社會共識、鑄魂育人……11月12日,在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年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主辦的“思政引領與建設性新聞的新時代回應”研討會上,多位業界專家與媒體人共同獻策。 據中青報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青報一直努力找到青年、貼近青年、研究青年,用陪伴和服務實現對當代青年的思想引領。在全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的路上,中青報努力提供接地氣、有深度、有思想的全媒體產品,爭取做好互聯網紛亂信息的過濾器、網絡偏激情緒的緩釋劑、青年心態的壓艙石,力爭在傳播黨團聲音、引導社會輿論、服務青年讀者方面發揮新型青年主流媒體的獨特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張樹輝認為,建設性新聞包含參與、積極和包容3個核心內涵。高校要提升大學生的公眾參與意識與公共參與效能,創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用積極正面的典范引導大學生發揮榜樣的力量;包容理解青年的多樣性文化,形成多元共識的社會氛圍。 張樹輝說,高校思政工作要想在青年中取得實效,就必須要站在青年的立場上去思考,尊重、包容和融入青年。同時,需要建立與青年有效溝通的共識機制。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宋建武分別就“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與輿論引導”展開討論。多位來自北京高校的專家就“思政教育的媒介化與日常生活化、媒體的建設性功能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討論,圍繞“建設性新聞的理論與實踐”“建設性新聞的新形態”“校園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等話題發言。 近百名高校代表、研究機構、媒體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慧慧 張瑞玲 楊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