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25日開始,河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文敏開始做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報道。1月30日,他深入河北省級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河北省胸科醫院采訪。2月19日,來不及與家人道別,張文敏逆行武漢,直至3月31日離開。 這期間,作為河北省唯一深入武漢采訪的記者,寫稿、校對、剪輯、回傳,張文敏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42天的緊張忙碌讓本就有胃病的他又消瘦20斤,換回的卻是平均每天3篇、共百余條鮮活感人的新聞報道。用張文敏的話說,去武漢是自己一生都不會后悔的選擇。 “我想著如果有感染風險,更要在里面多采訪、多拍攝,拿回更多的素材和鏡頭,冒險也值了” “我們有9支醫療隊,兩支防疫隊,六七個定點醫院,還有5個方艙醫院,他基本上都去過。我們的醫療隊到哪里,他的鏡頭就到哪里。”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總領隊范素文的評價,展示了張文敏在武漢的工作狀態。 “上次從河北省胸科醫院回來,我連續40個小時沒有休息,創下了工作以來的紀錄。這次在武漢,又創造了新的紀錄。”張文敏說。工作上的辛苦,他從不抱怨,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有時分身乏術,錯過本可以更加深入挖掘的選題。 “有時候遇到一個非常好的選題,隔天發效果就不好了,但因為還在操作其他選題,只好連夜處理稿件。”張文敏說,有時腦子快轉不動了,身體也疲乏了,但就是睡不著。 令張文敏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進方艙采訪的經歷。采訪中,一位醫護人員忽然提醒他護目鏡和口罩中間有縫隙。“心里咯噔一聲,說不慌是假的,護士馬上用醫用膠帶幫我粘住這個縫隙。我想著如果有感染風險,更要在里面多采訪、多拍攝,拿回更多的素材和鏡頭,冒險也值了。” 在武漢采訪要克服的另一個困難是設備不足。42天里,張文敏的全部拍攝設備只有行前向同事借的一臺口袋靈眸和自己的手機。口袋靈眸便攜,但內存實在有限。張文敏請單位協調河北后續援鄂的醫療隊員為他帶來兩張128G的內存卡,這也成為他在武漢期間向單位提出的唯一要求。 “當你看到每個人都在為了結束疫情努力的時候,你就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太差” 在武漢采訪的日子里,除醫療隊之外,張文敏還將鏡頭對準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感控組、河北遵化嶺俊救援隊等,呈現燕趙兒女抗疫群像。 為了保證隊員“零感染”,感控組每天跟著醫療隊進出病區,盯著醫護隊員做消殺。張文敏也與感控組的寧曉輝成了朋友。“接到通知要來武漢,她只有半小時準備時間。從工作的醫院跑出來,在出租車上給丈夫打電話幫自己收拾行李。到家后她拎起皮箱就走,還囑咐丈夫不要告訴雙方父母。”身邊的故事時常感動著張文敏,他也將自己的情感訴諸文字與畫面,采寫的關注感控醫生的《你保護患者 我保護你》視頻報道,被央視新聞頻道播發。 3月16日,張文敏跟著嶺俊救援隊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做消殺。張文敏跟著隊員爬上爬下,一干就是4個小時。“只記得當時熱得衣服和口罩都濕透了,悶得透不過氣,只好用舌尖頂起口罩呼吸。”張文敏說,缺氧到頭疼欲裂的感覺實在難受,但體驗之后,才知道他們背著70斤的設備每天幾十層消殺有多么不易。 當晚寫完稿件,張文敏起身拉開賓館房間的窗簾,遠處高樓里的燈光亮了起來。“那一刻,只身在武漢幾十天積攢的困倦、勞累都消失了。”張文敏心里涌起了這樣一句話:以我螢火之光,照亮萬家燈火。“當你看到每個人都在為了結束疫情努力的時候,你就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太差。”他說。 “從本次疫情報道可以看出來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之快、影響力之大” “不知道歸期時,多難都能撐下去。突然得知可以回家了,仿佛一下子感到累了。”回憶起離開武漢那天,張文敏感觸頗深。從武漢回來,結束14天的集中隔離,3次核酸檢測與居家隔離,張文敏“五一”假期才抽空回邯鄲老家看望家人。 張文敏的母親2018年因為車禍傷到頭部,記憶受損,似乎對兒子此次奔赴疫情一線、回來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表彰沒有太多概念。“這樣也好,至少她不會擔心我。”張文敏說。 現在,張文敏又投入到河北省脫貧攻堅的采寫報道中。“從本次疫情報道可以看出來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之快、影響力之大。”張文敏表示,自己在脫貧攻堅報道中也要進一步探索全媒體報道方式,將傳統媒體內容優勢與新技術手段更好地融合。 經過武漢采訪經歷,張文敏深感作為一名全媒體記者需要學習和儲備的東西更多。“任何突發事件發生都不會給記者留太多學習時間,只有在平時加強對專業技能的磨練與各領域知識的儲備,才能為傳統媒體在當下的轉型發展中積累更多競爭優勢。”張文敏說。(尹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