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寧德采訪行,熟悉寧德的《光明日報》福建站站長高建進深入探究今昔巨變的脫貧密碼——“只要有心挖掘,故事怎么寫也寫不完” “寧德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這里的干部、群眾都煥發著一股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光明日報》福建站站長高建進說起參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寧德采訪行的感受時說。寧德市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工作的地方,為了擺脫貧困,寧德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闖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小康之路。 引得回本土人,留得住外鄉人 書寫產業脫貧助安居樂業 赤溪村、下黨鄉、柏洋村、下岐村……5天的行進式采訪,高建進跟隨采訪團走進寧德的山山水水,記錄寧德鄉村巨變、普通群眾脫貧故事。 其實,這并不是他第一次深入寧德基層采訪。 2018年4月,《光明日報》策劃寧德脫貧紀事30年報道時,高建進與同事就曾對寧德脫貧情況進行調查性深度報道,其間他們走訪了寧德3個村莊,采訪了13名干部群眾,閱讀相關文字材料14萬余字,撰寫了《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并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 這一次,再來到熟悉的寧德,高建進把焦點放在了當地抱來的幾個“金娃娃”上。近年來,寧德時代、上汽、青拓、中銅、寧德核電等企業相繼落地寧德投資建廠,帶動了閩東經濟發展形成騰飛之勢,人民群眾生活顯著改善。 30年前,寧德各項經濟指標都排在福建各設區市的末位,一度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幾年,寧德各項經濟指標排名正向福建中游水平攀升。 高建進看到,產業的引進讓當地人有了就近進入工廠上班的機會,一些從寧德走出去的人才也選擇回家鄉工作生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30多年前,很多當地人都想著該如何走出去。 “吸引得回本土人,還留得住外鄉人。”在高建進看來,這是寧德小康生活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上汽寧德基地,他采訪了27歲的河南小伙祿海濤。祿海濤2013年從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先后在鄭州、上海工作,最后選擇留在上汽寧德基地。 鄉干部退休后當起講解員 踐行“四力”深挖新聞富礦 “我們有黨支部這個堅強的堡壘,支部書記一直是柏洋村的領頭人。”在柏洋村,高建進了解到該村開創了“五心”工作法,通過加強黨建帶領群眾奔小康。這個曾經村民年收入不足600元、村財政負債43萬元的“赤貧村”,2019年一躍成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976元的“小康明星村”。 在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退休后當起了“難忘下黨主題館”講解員,他說,要在這個崗位上把總書記“三進下黨”的故事,把下黨鄉牢記囑托、埋頭苦干的故事講好、宣傳好。 在寧德,總書記三進下黨鄉、與赤溪村視頻連線、關心連家船上岸、關心九仙村畬族鄉親發展……只要有心挖掘,這里的故事怎么寫也寫不完。 “同行們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大家都拿出了與時間賽跑的狀態,緊張而有序地采寫。”被這樣的氛圍感染和激勵,高建進與同事們在5天時間里,完成了《寧德:抱好“金娃娃” 生活大變化》《一個河南小伙的寧德汽車夢》《船民上岸,“連家船民”的生活大變樣》《從赤貧到“小康明星村”,福建寧德福鼎市柏洋村這樣做》等23篇精彩報道。 在這次采訪活動中,高建進和同事們臨時增加了一項內容,那就是重走一段總書記當年徒步披荊斬棘一進下黨時走過的山路。“這次采訪既是新思想的學深悟透之旅,也是新聞記者踐行‘四力’之旅,更是閩東30年脫貧奔小康所取得成就的感受之旅。”高建進說。(記者 張福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