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策劃“紅色征途” 多維度跨時空講述八閩紅色故事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英雄三島戰(zhàn)地觀光園、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羅源(百丈)指揮部舊址……《福建日報》在迎接建黨百年的主題報道中,推出“紅色征途——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派出多路記者編輯走進八閩紅色革命遺址、紀念館等,追尋八閩紅色足跡,記錄下紅色傳承中凝聚的奮進力量,傳播紅色基因。 今昔對比展現(xiàn)巨變 《福建日報》這一系列專題于3月23日開欄,每周推出一至兩期特別報道,每期一個彩色整版。目前,該專題已推出17期,縱觀17個版面,圖文并茂,視角聚焦于紅色革命遺址、紀念館,挖掘其背后的革命歷史事件。 在欄目設置上該專題開辟“解碼歷史”“紅色傳承”“講述”“記者手記”4個部分,內(nèi)容既有對過往光榮歲月的回溯,也有對當下福建各地如何傳承紅色精神的介紹,加上記者們情真意切的手記,讓讀者多角度感受歷史事件,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3月23日的《從古田再出發(fā),邁向振興新征程》報道中,文章在回首“古田會議”的同時,還用大篇幅描述了如今龍巖的日新月異。為了讓今昔對比更加強烈,該版面將“古田會議”會址資料舊照和現(xiàn)貌照片疊加排列,并配有兩張龍巖市的新貌照片,形成視覺沖擊,進一步強化了標題中的“新征程”,體現(xiàn)了百年變遷中老區(qū)的巨變。 “古田會議”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母锩录?。在系列報道中,《福建日報》還深度挖掘了一些鮮有人知的福建紅色故事。 位于三明市大田縣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被譽為福建的“西南聯(lián)大”。在6月7日的《抗戰(zhàn)烽火中唱響不輟弦歌》報道中,講述了廈門淪陷時,集美學校校主陳嘉庚將學校從廈門內(nèi)遷至大田縣,往后8年一邊抗戰(zhàn)一邊堅持招生辦學,創(chuàng)造了抗戰(zhàn)烽火中的教育奇跡?,F(xiàn)在,大田縣不斷修繕舊址,并組建志愿講解員隊伍積極挖掘與宣傳背后的嘉庚文化、抗戰(zhàn)文化、教育文化、清廉文化、華僑文化、涉臺文化,以傳承紅色基因。 觀察《福建日報》這一系列專題策劃,可以看到每一篇報道并沒有拘泥于簡單的歷史事件的陳述,而是更多地將重心落于當下,展示紅色精神在福建如何不斷傳承,綿延不絕,在時間跨越中產(chǎn)生對比,以此反映百年變遷,展望福建的美好發(fā)展前景。 記者手記引導思考 在“紅色征途——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中,還能看到慶祝建黨100周年報道與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機結合,“紅色傳承”記錄下了一批批前往革命紀念館、遺址參觀者的身影,“記者手記”展示了記者們在踐行“四力”過程中對黨史學習的新體悟。 “在黨的生日來臨之際,聆聽歷史的講述,實地尋訪英雄的足跡,在前輩的光輝中發(fā)掘當下的杰出榜樣力量,正是黨史學習教育極為有益的實踐?!?/p> “記者踏訪這片帶著紅色足跡的土地,聆聽先輩們留下的濃墨重彩的紅色故事,再次喚起心中的信仰,這正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意義所在——洗滌心靈、激發(fā)奮進?!?/p> “歷史已然遠去,但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們要牢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讓偉大精神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p> 這些都是《福建日報》的記者們在追尋八閩紅色足跡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次踐行“四力”的鍛煉,更是一次洗滌心靈的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于報道而言,“記者手記”是記者與讀者最直接正面的溝通方式之一,他們的感悟也在引導著讀者思索。 此外,《福建日報》不拘于報紙版面,在推出“紅色征途——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的同時,還推出了相對應的融媒體產(chǎn)品,提升傳播效果。新福建客戶端和東南網(wǎng)等網(wǎng)端平臺同步開設同主題專欄,視頻及互動新媒體產(chǎn)品也讓主題報道更好、更廣泛地傳播。(記者 張福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