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奧運圣火在北京如約燃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這一屆冬奧會,對中國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舉辦的冬奧會;這一賽事的申辦成功讓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疫情影響下,中國如期舉辦冬奧會,顯示了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在特殊情況下辦好國際盛會的勇氣。 也是從這一刻起,媒體對冬奧會的報道進入高潮,精美的特刊、多樣的新媒體報道、新技術的應用,讓觀眾大飽眼福,也必將成為冬奧會歷史的重要記錄。 可貴的是,媒體報道不僅關注賽場上的激烈爭奪,也關注賽場下運動員的深厚友誼、生活趣事,還積極普及冬奧知識,讓冬奧會帶來的冰雪運動熱再升溫。 精心策劃 記錄精彩時刻 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時媒體推出的“號外”版面與當時國人的激動心情一起,成為生動的歷史記憶。2022年,奧運圣火再次來到中國,媒體用精心策劃的特刊,濃墨重彩地記錄下精彩的冬奧時刻。 在冬奧會舉辦地北京,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多家媒體在2月5日推出特刊,其中《北京日報》用20個版的篇幅揭秘奧運會開幕式背后故事,回顧火炬傳遞的精彩時刻。冰雪與紅色中國結的版面設計元素讓濃郁的冰雪運動氣息撲面而來,打通的圖片版氣勢恢宏,開幕之夜北京市民以及服務冬奧會的工作人員的激動心情被及時、生動地記錄了下來,留下了盛大活動中的個體聲音。《北京晚報》2月5日推出了16個版的特刊,每個章節里的版面標題風格一致,生動簡潔,一目了然。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冬奧會刊》則以圖片為主,開幕式上每個環節的精彩瞬間都能在這里找到圖片記錄,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冬奧會刊》呈現了每一個參賽國在開幕式入場時的照片,未來必將成為冬奧會歷史上珍貴的史料。 《河北日報》推出16個版篇幅的特刊,頭版均為通版,視覺沖擊力非常強。同樣將頭版拿出做通版特刊的還有《黑龍江日報》,這一版面上還重點突出了“北京冬奧 龍江力量”主題,增強冬奧會與本地讀者的聯系,同樣留下了帶有濃厚本地特色的冬奧記憶。 進入奧運賽中報道時刻,多家媒體設立了冬奧賽事報道專欄甚至是專版,并在新媒體端開設專題頁。 在異彩紛呈的報道中,有關奧運“黑科技”的應用令人關注,而其中有不少是為服務媒體報道而產生。 北京冬奧會實現了奧運會歷史上首次賽事全程4K制播,并以8K技術制作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等項目公用信號。賽事內容通過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與阿里云合作開發的奧運轉播云OBSCloud,走向全球數十億觀眾,這是1964年奧運會開始衛星電視轉播以來,又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 北京冬奧會還創新應用了虛擬場館仿真系統,這對于攝像機位模擬有重要作用。在咪咕演播室,冬奧運動員的“數字分身”給觀眾帶來新體驗,為聽障用戶提供24小時手語服務的AI數字人手語主播則體現了技術帶來的更多人文關懷。 中國日報網2月8日發布的視頻報道《冬奧來了!揭秘全球首個高鐵5G直播間》,便融合“高鐵+5G+4K”技術,呈現了冬奧高鐵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載客自動駕駛,創新打造了世界首個高鐵5G超高清奧運直播演播室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聯合全球百家華文媒體進行《冬奧24小時》全球全媒體直播,這一直播也用到了5G技術。 細節講述 呈現熱情中國 冬奧會不僅是競技場,也是展示中國形象的大舞臺。多家媒體設置了專欄,報道外國人眼中的北京冬奧會,展示中國迎接八方賓朋的周到與熱情。 新華社融媒體欄目《全球連線》密集發布了多條奧運主題視頻,有在張家口崇禮賽區采訪國外運動員對衣食住行服務是否滿意的報道,還有介紹韓裔加拿大人阿諾德作為中國女婿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擔任攝影經理服務冬奧會的故事等。 長期致力于對外傳播的《中國日報》設置了《世界看冬奧》《中國那些事兒》欄目,以不同的視角講述冬奧故事。《世界看冬奧》呈現了外國媒體關注哪些冬奧熱點、參加北京冬奧會的外國運動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哪些趣事。《中國那些事兒》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展示中國辦冬奧迎賓朋的周到與細心。比如,2月10日,《中國那些事兒》欄目發出的《“睡眠休息艙”成冬奧記者打盹兒神器,這個細節太人性化了》一文,介紹了在主新聞中心,為了方便熬夜工作的記者短暫休息,設置了20臺“睡眠休息艙”,獲得了外國媒體同行的好評。報道還介紹了“睡眠休息艙”的科技,以及與冬奧村運動員同款的智能床。 中新社聯合全球華文媒體組成的世界華文媒體北京冬奧會報道聯盟則呈現了更加多元的視角。在聯盟的報道中,不僅可以看到國外媒體真正關注的賽場焦點,還將海外華人華僑對北京冬奧會的關注熱情呈現給了讀者。如介紹日本華僑報網報道,許多日本華僑華人一邊收看日本NHK電視臺對北京冬奧會的現場直播,一邊打開網絡收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再如介紹主要面向旅居捷克及捷克周邊等國的華人華僑的中文報紙《布拉格時報》報道了華僑點贊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文中受訪人為祖國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科普報道 普及冰雪運動 冬奧會大幕拉開,對于國人還不熟悉的冰雪項目來說,此時正是科普冰雪運動知識的絕佳時期。許多媒體在奧運會開幕前后紛紛亮出“大招”,推出了有趣、精彩的科普作品。 人民網在冬奧會開幕前后推出了多個互動產品。其中,2月2日發布的《相約冰雪,一起來|測測你最適合的冰雪運動》尤為突出。這一產品由專業游戲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還邀請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學術支持機構,專業度高,互動設計精心。用戶點擊進入頁面,可以從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壺、鋼架雪車、冰球等5個項目中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體驗。以短道速滑為例,讀者可以選擇賽道,體驗一把當短道速滑運動員的感覺,遇上相撞、彎道時,頁面會提示用戶相關規則和面對不同情況的解決方法,讓用戶在游戲中“身臨其境”地了解運動知識,體會運動員的不易。人民網推出的另一互動產品《冬奧一起“拼”》則更加簡單易上手。游戲以冬奧體育圖標為主體,一共設置了5關,每關隨機出現體育圖標,用戶只要將拼圖碎片拼成完整圖標就可以過關,年紀較小的孩子也可以參與進來。 同樣精致的還有紙質媒體的圖解報道。《北京日報》冬奧專版上每天都會推出精致的手繪科普。巧妙的是,《北京日報》將對賽事的科普與場館的特點相融合,推出了具有北京印記的體育科普作品。比如,在介紹自由式滑雪項目時,不僅介紹了這一項目的起源、評分規則和賽事預告,還在同一版面上介紹了進行這一比賽的首鋼滑雪大跳臺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飛天”元素融入其中。 《北京晚報》《新京報》《華商報》等媒體也推出了圖解版面,用一目了然的圖片講解,為熱情觀賽的觀眾“講門道”。 探秘幕后 致敬平凡英雄 除了關注賽場,媒體還推出多樣報道,探秘冬奧幕后故事。 2月11日,新華社推出慢直播,揭秘冬奧會的頒獎花束制作過程。和傳統的鮮花花束不同,這次冬奧會的頒獎花束是永不凋謝的絨線花,因此也被稱為“絨耀之花”。“絨耀之花”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絨線編結技藝”上海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今年已經70歲的勵美麗領銜制作。在新華社的鏡頭前,勵美麗現場演示絨線花如何編織、組裝,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后就編好了一朵繡球小花。在這場慢直播的評論區,熱情的網友被美麗的花朵和這一并不為人熟知的技藝所吸引,紛紛咨詢“在哪里可以買”,并希望“絨耀之花和冰墩墩一樣火起來”。 “為什么高山滑雪比賽說不比就不比了?”認真觀賽的觀眾們提出的疑問,一時間沖上熱搜,也讓雪上項目比賽的天氣保障工作受到關注。中國氣象新聞網用一條動畫科普視頻《氣象條件對高山滑雪有什么影響?》解釋了其中原理。《中國氣象報》在冬奧開始前便已經做好了全媒體報道方案,在版面上設置了《冬奧氣象》欄目,在中國氣象新聞網上則專門設置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專題,記錄下氣象工作者為冬奧的辛勤付出。 守護冬奧賽場的,還有隨時待命的白衣天使。《健康報》開設了專欄《相約冬奧·一起向未來》《對話冬奧賽場守護者》,介紹為冬奧默默提供保障的醫務團隊,2月11日發表的《“雙奧醫生”的中醫按摩》便介紹了北京協和醫院冬奧病房中發生的故事,瑞士籍專家在接受中醫按摩治療后疼痛迅速緩解,寫信感謝醫務人員高超的醫術和細心的照顧,故事雖短,但其中體現的中醫藥特色、醫護人員的貼心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中國交通報》《中國民航報》《中國食品報》等行業報也紛紛推出幕后故事報道,多角度向讀者介紹冬奧保障工作細節。 在體現幕后工作人員辛勤工作的同時,記者看到不少媒體通過評論等形式,希望能夠總結各自領域服務冬奧、保障冬奧的經驗,以期為此后的相關賽事或者活動提供經驗參考。如《健康報》便刊載了一線醫生的言論《北京冬奧醫療保障的好做法值得推廣》,作者認為本屆冬奧會醫療保障中,各醫療保障環節無縫銜接、各高科技產品緊密協調,值得“被借鑒用于其他類似場景,比如應急救災、大型活動醫療保障、日常醫療急救等”。這樣的反思與總結,期待媒體能更加關注、多多呈現。(記者 隋明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