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為一個曾長期生活在秦嶺淮河線以南、23歲才擁有人生第一件羽絨服的南方人,如果要問來張家口最初始的感受是什么,那我先脫口而出的必定是一個“冷”字,而且還是超越人生體感經驗的那種冷。 2月3日,我終生難忘。那天,冬奧火炬傳遞到張北縣德勝村,落雪堆疊成一片白茫茫的風景。我舉著相機,“咔咔咔”地一頓拍,舍不得放過任何一個美麗的瞬間。 風吹得村里的旗幟呼啦作響,我呼出的熱氣自口罩與臉的間隙彌漫開來,手逐漸冰冷直至難以靈活動彈。我開始意識到不對勁了,掏出手機一看,零下14攝氏度。而當時,我第一反應居然是還想發朋友圈昭告天下:“真的出息了,我今日又挑戰了一個人生第一次。” 火炬在德勝村的傳遞結束后,雖然早有8個暖寶寶傍身,但我還是頂不住了,手已經僵得連按快門都覺得生疼,只好訕訕地求助志愿者,帶我回媒體休息室。在捂了大約10分鐘的熱水杯后,手部血液開始加速流動,我才能勉強騰出食指敲出條微信發給同事——“我手快凍沒了,現在又好了”。 不過,盡管體感冷,但心里還是暖的。經過十來天的采訪,我感覺冬奧像是一粒種子,在張家口這座城市里慢慢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最終驚艷世人。 在冰雪運動培訓基地,練習“輪轉冰”的孩子們告訴我,“跌倒了再站起來就好了嘛,學著勇敢點。”在市區最大的滑冰場,我“偷師”教練的秘訣——其實滑冰也不是什么難事兒,只要自己先不害怕,那別的就沒什么可怕的了。在林語山谷戲雪樂園,因為冰雪經濟的大熱,舊堡鄉三里莊村村民喬玉柱實現了“在家門口工作”的愿望。此前的他,常年離家,四處打零工,吃住在工地,如今,終于能和家里人過上團圓日子。在分享細節時,我注意到他眼里微微泛紅。也正是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時代紅利的作用,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觸動我內心的時刻,都會幻化成生命養分,補給滋養我未來的職業生涯。 相較于能進比賽現場,寫下沸騰文字的閉環內記者,冬奧會的外環報道也是一座金光閃閃的新聞富礦,而至于挖多少、掘多深,則是對我們所有非注冊記者能力的考驗。 不過,經歷這次,我更加堅信:要堅持寫作,要習慣記錄,要保持發聲,要讓多元的觀點與百態的人生被看見,要相信“看見”的價值,因為被看見后才有機會發生改變。 (二) 因為冬奧會,張家口火了。來這里之前,我對這座城市唯一的印象就是,這里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舉辦地之一,這也是當地宣傳手冊上印著的一句話。 剛到張家口的那天,我和同事搭乘出租車準備去當地的5個火炬傳遞點位提前了解情況。路上,出租車司機和我們分享了他眼中張家口的變化:多年前,司機師傅去外省旅游時,談起張家口,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反問“是張家界嗎?我知道那個地方”。“無人知道張家口”的窘境,讓他現在想起都一臉無奈。只聽他話鋒一轉,臉上的表情又生動起來,直言:現在可不一樣,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張家口了。 我對這次對話至今記憶深刻,我佩服張家口人的坦誠。他們不回避曾經的黯淡,他們就像地里的老黃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直到今年在全世界面前閃亮登場。 不同于第一天的輕松,接下來幾天的采訪行程,直接觸發了我的職場焦慮。這次,我主要負責的是張家口賽區的非賽事報道。張家口媒體接待站工作人員載著各個媒體的記者前往規定好的采訪點。集中采訪很考驗記者在短時間內的新聞挖掘能力。在最初兩天的采訪中,我打算以冰雪經濟為主題寫一篇報道,但最后的成稿卻不盡如人意。編輯老師指出了文章“缺乏故事性”這個“致命”缺點。我才注意到,自己在采訪時過度關注講解員介紹,而忽視了去挖掘一些打動人心的故事點。 怎么在短時間內采訪到能打動讀者的故事呢?我到底該去哪里采訪?問哪些人才能有我想要的故事點?時間不夠了,沒聊完怎么辦……我凌晨兩三點都精神著,翻閱著各種資料,我越想越焦慮,很擔心自己寫不出具有故事性的稿子…… 第二天起來,我和同事商量后,決定“叛逆”一把,跑出集中采訪圈,去觀察和挖掘生活中的感動。 在去冰之夢滑冰場采訪時,我沒有跟著講解員聽介紹,而是跑到滑冰場里去觀察和采訪正在滑冰的市民。與市民的溝通和采訪中,我發現了很多動人的信息點:年過六十的爺爺也是滑冰“發燒友”;年僅3歲的小朋友滑冰技術一點都不輸十幾歲的哥哥姐姐;當地學生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家做起了輪滑教練,準備創業……這些故事都是張家口市民生活的生動注腳。 從市民的生活中,我看到了越來越多國人因為冬奧會了解冰雪運動,慢慢愛上冰雪運動,這就是這場體育盛會帶給我們的變化。 記者這個群體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踐行“四力”。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踐行“四力”。我想,無論媒體怎么發展,無論記者手中的“武器”如何變換,“四力”是根本,只有做到這“四力”,才能讓自己的作品真正走到讀者的心里。(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丹瑋 溫維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