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冰迷因為任子威拿到第二枚金牌高呼喝彩時,記者們也結束了當天的采訪,搭上末班車回到主媒體中心。時針已經(jīng)指向了凌晨0時30分,距離回酒店的班車還有1個半小時。 一天下來,渾身疲憊,面對這樣的安排,我有些郁悶,便對負責交通的志愿者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夠在12點到1點之間再多安排兩趟班車。兩天后,當我再一次查詢回酒店的班車時間表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晚上12點后增加了3趟班車,每隔20分鐘一趟,到1點為止。雖然那天我們還是忙到只能搭2點的班車,但內心還有一點小虛榮,“哇,竟然聽取了我的意見呢”。 為了在閉環(huán)內的生活,大部分記者都已經(jīng)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難免有時候會落下點什么,如果這時候可以網(wǎng)購,那就可以解決太多問題了。在咨詢了酒店的工作人員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只是流程特別繁瑣。這個快遞的收件人必須填駐扎在酒店的公安隊長,然后快遞經(jīng)過消殺后,再與真正的收件人進行現(xiàn)場交接,當面開箱驗貨再消殺,這才算完成整個收快遞的過程。 可是,記者與駐扎酒店的警察都很忙,這讓當面交接變得很困難。但是,駐扎酒店的警察卻發(fā)了一條暖心微信:“不要擔心,我們可以等著你回來,多晚都可以。”兩天后,這個快遞終于送達,解決了記者的大難題。 其實,每個在冬奧會服務的公安干警的工作并不比記者輕松,為了服務好記者的工作,他們還要考慮記者們的個性化需求。 受到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影響,北京冬奧會是在特殊的情況下舉行的。為了舉辦一屆安全的大賽,無數(shù)的人在冬奧會中付出不同的努力。不論你在北京冬奧會中從事什么工作,每個小小的崗位都可以有閃閃發(fā)光的時刻。 北京冬奧會每一個人所表現(xiàn)出的理解、體諒、互助,構成了這屆大賽重要的支柱,任何一個善意的舉動都會讓這個閉環(huán)內充滿暖意。(《南方日報》記者 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