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是人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搜索引擎都像一本“百科全書”,回答著人們的“十萬個為什么”。 近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了《2021中國搜索引擎創新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發展現狀、創新階段、創新評估、大數據洞察、年度典型、痛點趨勢、總結展望七大方面,聚焦搜索引擎的創新發展,多維解讀國內主流搜索引擎創新的痛點和未來趨勢。 篩選內容,做好信息“把關人” 搜索引擎就像一座橋梁,一邊連接著海量的數據,一邊連接著用戶信息需求,在為用戶分發豐富內容的同時,也要做好“把關人”。 《報告》顯示,在2021年網絡“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中國搜索、夸克搜索和頭條搜索在內容導向清朗度方面發力。其中,中國搜索作為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7家央媒為代表聯手創立的綜合性國家權威搜索引擎,其信息源覆蓋各大主流媒體,新聞客觀性、完整性、豐富性優勢顯著,致力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創造高質量信息生態。 除了網絡“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部分搜索引擎還針對特定的搜索內容進行“把關”。比如,360搜索推出高考志愿服務,囊括全國近3000所院校的高校庫和高考會場,通過全方位聚合錄取率、專業排名、院校口碑等考生關心問題的一站式展示,幫助考生和家長打破信息不對稱,更加便捷、準確、全方位地了解考生動態和考試內容;中國搜索開創了首個面向青少年的全方位搜索生態系統。 雖然部分搜索引擎已經開始對信息內容進行把關,但《報告》指出,良莠不齊的內容呈現依然是搜索引擎創新發展中存在的痛點,“目前大部分搜索引擎在結果呈現方面沒有明顯的虛假信息風險提示或信息核查標示,同時缺乏權威有效的信源等級分類。應鼓勵搜索引擎通過算法搭建自查自檢系統,讓搜索引擎擺脫商業模式與新聞治理間的矛盾,逐步完成從信息服務商到把關人的定位轉變。” 因此,搜索引擎未來的發展既要堅持正向輿論導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也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通過積極強化平臺糾偏審丑的能力,為用戶樹立良好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 創新功能,實現“老少皆宜” 《報告》提出,當下我國的搜索引擎發展正處于由移動媒體時代向元宇宙的過渡狀態。數字孿生、VR、AR、MR等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推進搜索引擎在用戶體驗、隱私風險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行業壟斷管理、算法算力技術等方面的進步和革新。 目前,像百度搜索、中國搜索等搜索引擎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進一步提升了搜索優質內容的識別與匹配能力,更智能地理解用戶,更精準地挖掘定位最符合用戶訴求的內容,有效避免了“答非所問”的情況,實現用戶具體需求與優質資源的完美耦合。比如,夸克搜索聚焦新生代用戶,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鎖定用戶圈層,在教育行業進行了夸克文檔、夸克考研、夸克高考等探索,共同打造高質量信息生態;百度搜索注重全方位搜索,不僅支持深度學習,推出了百度大腦7.0、昆侖芯2代和AI原生云計算理念,還跨行業合作構建智能生態系統如無人車出行;中國搜索打造出業界第一款5G消息搜索應用服務,通過全新的短信交互模式、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智能化的搜索方式,為海量用戶提供搜索服務以及優質內容。 此外,《報告》中還提到了一些搜索引擎在發展過程中,根據用戶實際需求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功能創新,用更有“溫度”的方式改善用戶體驗。比如,搜狗搜索打造全球首個手語AI合成主播“小聰”,以聽障人士真正能懂的通用手語進行播報;百度搜索注重適老性功能,通過百度智慧醫療、百度地圖行業首創獨立適老化APP、百度大字版APP等助力減輕老年群體數字鴻溝;頭條搜索網頁版首頁即有明顯的無障礙操作入口,通過點擊即可進入無障礙模式,功能包含常見的語速及閱讀方式選擇、進入盲道等19種語言網站快捷服務。 5G、AI等技術為搜索引擎賦能的同時,隱私數據依舊是網民對于搜索引擎最為擔憂的問題。《報告》提示,“數字監視”依舊是搜索引擎的技術“原罪”,個人信息被收集、個人隱私被泄露、廣告如影隨形等科技巨頭無節制地使用用戶數據的行為,嚴重影響用戶口碑和良性搜索生態建設。如何解決用戶數據安全和數據信息流通間的矛盾,是搜索引擎面臨的核心技術難點。(記者 米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