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兩會報道更有年輕味兒與科技范兒?今年,人民網推出系列短視頻節目《百秒說兩會》。這是報網融合、相互賦能的重要實踐。節目力爭突出報網深度融合的優勢,通過增強現實技術(AR),用“真實環境+虛擬場景”進行創意延伸,以年輕面孔、時尚表達、精彩觀點為兩會報道增光添彩。 報網融合,資源互通凝聚合力 “參加了今年兩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我在現場有三個‘沒想到’……”人民日報記者第一時間發回“新鮮素材”,現場評述“快、準、新”,迅速將網友帶入現場,以現場感為時政報道注入新鮮感與親切感。 在節目中,人民日報與人民網緊密聯動、高效合作。前方人民日報記者從兩會現場傳回一手素材,人民網后方編輯、錄制、包裝、宣發,充分發揮黨報和黨網記者編輯的合力,在形式上更具創新性,在內容上更有權威性。 現場記者是兩會報道之窗、之眼,是節目中的珍貴資源。通過前方記者真誠表達在會場的所看、所感、所想,讓兩會報道上接政策、下接地氣,拉近了和受眾的心理距離,有利于提高大眾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注度、參與度。 百秒速達,豐富信息精致表達 短視頻時代,兩會報道既要適應當下的傳播特性,又不能為追求流量犧牲內容,這是一個挑戰。《百秒說兩會》團隊牢記黨網的責任與擔當,在內容上精心提煉策劃,力爭在短短100秒內實現兩會重點內容精準快速高濃度輸出。 《百秒說兩會》中容納“主持人脫口秀+人民日報現場評述”模塊,確定了“快、準、新”風格。據人民網2022年全國兩會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參與兩會調查、關注兩會議題的人群中高達64%的人處于18-39歲區間,這一龐大群體也是我國網民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百秒說兩會》側重轉變傳統時政報道嚴肅的風格,通過明快的節奏、鮮活的語言,長話短說讓兩會報道變得有血有肉、更加豐滿。 科技賦能,打破“次元”創新語態 今年的《百秒說兩會》運用新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力求為觀眾營造濃濃現場感。為此,節目在制作上使用了SynthEyes(鏡頭跟蹤)攝像機反求技術,配合三維建模與合成技術,將虛擬畫面與真實場景進行連接,呈現效果在兩會視頻類報道中脫穎而出,科技范兒十足。 節目形式創意上使用了模擬增強現實效果,用“真實環境+虛擬場景”進行創意延伸,形成主持人與場景的創意互動,也增強了網友置身兩會空間的親近感和參與感。在兩會的主題下,通過嘗試有趣、新穎的表現形式,吸引更多目光,壯大兩會報道中主流媒體的聲音。 目前《百秒說兩會》已推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委員參政議政等內容,隨后將陸續推出關于政府工作報告、地方組織法、“兩高”報告、生態保護等兩會重要議題。此系列報道多次登上人民網首頁重要位置,被各地媒體廣泛轉載。(人民網《百秒說兩會》欄目組:宋子節、詹偉業、宋美琪、嚴川吉雨、高亞永、方紅、莊志斌、蔡樹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