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萌發,春山可望,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隨著溫暖的春風如約而至。全國兩會不僅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也是觀察中國的一扇窗口。全國兩會報道歷來是各家媒體全力挖掘“新聞富礦”的競技場,今年也不例外。 各大媒體今年繼續精心籌劃,在內容組織、技術應用、報道形式、傳播形態等方面全面創新,推出了眾多“好”“妙”“巧”的新聞作品,為廣大讀者呈現兩會報道視覺盛宴。 精心策劃 主題報道濃墨重彩 為迎接全國兩會召開,各大主流媒體提前準備、精心策劃,圍繞重要議題、聚焦群眾關切,推出兩會特刊,并提前開設專題專欄進行預熱,形成宣傳實效。 兩會開幕之際,新華社社評《凝聚團結奮斗的共識與力量——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之際》《踔厲奮發開新局——寫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之際》刊發,描繪了一幅幅闊步奮進新征程的美麗畫卷,讓讀者更加期待2022年全國兩會的召開。 3月3日,《光明日報》開始推出兩會特刊,以4個版的內容展示“十四五”開局之年取得的亮眼“成績單”。版面恢宏大氣,文章主題突出,配以一幅幅展現美好生活、科技進步的圖片,人民幸福感一覽無余。同樣,《工人日報》也通過兩會特稿,回顧過去一年在經濟、科技、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這些豐碩成果讓讀者更加期待今年全國兩會帶來“穩穩的幸福”。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舉行,2022年全國兩會正式開啟。多家新聞媒體從當日起推出兩會特刊,濃墨重彩地記錄下兩會時間。特刊多以紅色、橙色、黃色等暖色作為主色調,營造大會氣氛,加上現場圖片的巧妙運用,使整個版面亮眼突出、頗具可看性。 縱觀兩會特刊,各家媒體報道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人民政協報》推出特別策劃《故事里的政協》,挖掘背后的故事,呈現“鏗鏘有力的建言、一絲不茍的監督、深入基層的調研、交鋒交融的協商”。同時,該內容也在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的“特別策劃”欄目同步發布。 3月5日開始,《中國紀檢監察報》在第2—4版以兩會新聞為主題,開設《紀委書記監委主任上兩會》《專訪特約監察員》等專欄,強化該報特色。《經濟日報》重點關注并解讀經濟發展、深化改革、鄉村振興等議題,打“專”字牌,方便讀者快速把握重點。《中國教育報》聚焦當下社會關注的“雙減”“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等話題,一一回應民生關切。《中國婦女報》圍繞婦女群眾最為關切的核心議題,推出了一系列貼近受眾的報道。《解放軍報》在《回眸演訓場,我們這樣走來……》等文章中添設二維碼,讀者打開手機上的解放軍報客戶端,點擊左上角AR圖標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觀看精彩視頻,用AR的方式對紙媒的內容進行了良好的補充和拓展。 除了報紙特刊,人民網、新華網、求是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等眾多媒體還在新媒體端開設專題頁,加大融媒體產品策劃力度,豐富報道形式。 打開人民網首頁,“全國2022兩會”專題頁面十分醒目,點擊進入后,金燦燦的人民大會堂頂燈令人眼前一亮,專題頁中“高談客論”“對話代表委員”“全媒交互”等特色欄目,利用數讀、直播、動畫、短視頻等傳播形式,為讀者獻上了一道兩會報道“大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的兩會專題頁以“兩會‘近’鏡頭”命名,策劃了豐富多彩的兩會內容,其中“習近平和農民的兩會故事”欄目樸實生動、真摯感人,令人印象深刻。 融媒產品 新鮮表達兩會聲音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各家媒體使出“渾身解數”,打造了創意十足的融媒體產品。 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每年全國兩會報道的核心內容之一,一向是各大媒體的“必爭之地”,不僅是速度的較量,更是創意和技術的比拼。 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和呈現上,《人民日報》反應迅速,在政府工作報告發出后不久,便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條題為《政府工作報告極簡版來了!只有600字》的推送文章,寥寥數句就為報告“劃出重點”,短時間內收獲大量轉發與分享。 隨后,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也推送了一條名為《極簡版來了!》的微信文章,不同的是,新華社采用的是圖片海報形式,圖文并茂、言簡意賅,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內容一目了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發出后,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的推送文章《來了!極簡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呈現了一幅精美的手繪長卷,并以SVG交互的方式引導讀者“點擊看報告”,帶給讀者強烈的互動感和臨場感。 《法治日報》“詩畫兩會”系列創新傳播形式,改編詩詞名句,設計特色手繪海報,“邀請”李白、杜甫等6位詩詞大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 3月6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兩會報道《10個創意字讀懂政府工作報告》,將“增、減、保、康、民”等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民生關鍵字與手繪插畫巧妙結合,受到年輕受眾群體的普遍歡迎。 此外,今年兩會報道中的動態融媒體產品也十分亮眼。新華社推出的兩會數說中國創意三維動畫《數說中國|新時代中國經濟非凡答卷》,用動態視頻回望過去那些難忘的瞬間和令人驚嘆的創舉,直觀呈現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偉大成就。屏幕前的讀者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觀看視頻時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激發自豪感。 新華網還推出了多款年輕態的融媒體產品。《兩會青年問答》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和原創視頻博主兔叭咯做客新華網,回答網友關心的熱點話題;《丹睿赴會2022》《張揚Vlog》則以Vlog的形式,從記者個人視角展現不一樣的兩會。 央視網制作的動畫產品——《MG動畫|叮咚!一份帶“畫”的〈政府工作報告〉請查收》,將報告擬人化,在不到兩分鐘的視頻內,以動畫形象的口吻介紹了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細數關乎民生的關鍵數據,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萬個……一字一句中都洋溢著濃濃的“幸福味兒”。 兩會期間,還涌現出了一批有新意、有亮點的主題短視頻。人民網的短視頻節目《百秒說兩會》,以年輕面孔與科技感畫面帶讀者“置身”兩會現場,以“快、準、新”的現場評述與用戶共同關注兩會熱門話題;由中國政府網和國務院客戶端推出的“燙嘴rap唱出政府工作報告”,用說唱的形式唱響兩會“好聲音”,配上動感十足的動畫畫面,使該視頻迅速“出圈”。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短視頻將兩會報道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在傳播兩會“好聲音”的同時,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古風微動畫《文物音樂會》,選取6件國寶級文物,對熱門歌曲進行了“兩會特別版”改編;中國日報社推出的《小彭Vlog:活起來的文化遺產》,借助科技力量讓文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中國日報網制作的英文動畫《瓷中辭:回望2021》,采用中國風青花瓷與三維立體動畫相融合的形式,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成績一項項置于瓷中、繪于瓶上。 技術加持 “硬核”報道特色突出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全國兩會仍然是各種“黑科技”集中亮相的時間節點,報道的科技特色也更為突出。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智媒發展的蓬勃張力,也發現了“傳媒+科技”的更多可能。 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科技讓很多“無法想象”變成了現實。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制作了一組能上天、瞬移、跨維度的《2022全國兩會跨屏訪談》。在第一期訪談中,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便通過虛擬空間、XR等技術,將身處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送上”太空,“走進”中國空間站,與王亞平代表一起圍繞履職故事,展開一場跨越時空、“裸眼3D”般的面對面對話。這期訪談在新華社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一上線就被眾多網站、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紛紛轉載,產生了刷屏之效。 不只如此,新華網還策劃了《XR看兩會》欄目,包括兩會特別節目《XR熱點播報:兩會“議事界”》和《XR看報告:繪景未來》融媒體產品。其中,《XR熱點播報:兩會“議事界”》中虛實結合的場景是用XR擴展現實技術,在新華媒體創意工場的XR實驗室搭建起來的。而《XR看報告:繪景未來》融媒體產品,是運用XR擴展現實拍攝、VR繪畫和虛幻引擎三維渲染二維等技術打造的一段兒童視角的“奇幻旅程”,第一次實現實景布景與虛擬場景融合,將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目標和任務自然地融入其中。網友們看后紛紛留言:“這種模式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心了!”“新華網也唯美起來了,贊!”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兩會期間,虛擬主播們加入兩會報道矩陣,成為兩會報道的“流量擔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推出首個擁有超自然語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在兩會特別節目《“冠”察兩會》中實現虛擬人主播與真人主播的實時同框互動。 央視網策劃推出“沉浸式”融媒體直播節目《兩會C+時刻》,運用動作捕捉、虛擬演播室、XR等智能化技術,在節目中實現數字主播小C與代表委員、專家學者的實時互動。 工人日報客戶端上線的“兩會曉曉說”系列節目,“科技日報”微信視頻號發布的“兩會科技快訊”系列短視頻,均借助AI主播播報兩會,為受眾帶來了更具新鮮感、科技感的體驗。 5G+4K、AI、VR甚至是XR等“黑科技”,正成為兩會報道的助推器,不僅能豐富報道的形式,使報道內容更具吸引力,還增強了報道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更易引發全網關注和傳播。(記者 米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