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紅色故事繪》專欄 繪本畫面讓人如臨其境 大江網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近日推出《紅色故事繪》專欄。 紅色經典 講述細節化 “一天晌午,毛澤東外出歸來,看見謝大娘在房間里納鞋時,用線頭穿了幾次針眼都沒有成功……原來謝大娘把采光好的房間讓給了自己,自己卻沒有發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一位奇女子,她叫聶槐妝。童養媳出身的她經常為駐扎在井岡山的紅軍戰士秘密運送糧食和藥品,特別是食鹽,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鹽娘。”這樣細節生動的講述,很難不讓人感觸。 黨史學習教育如何走深、走實,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江網《紅色故事繪》專欄給了人們答案。將宏觀主題以微觀形式進行講述,通過《謝大娘的天窗》《背著金條乞討》《五女跳崖》等故事,大江網將革命戰士的光輝事跡搬上“大銀幕”。 有網友評價:“看著這些繪本故事,我不禁潸然淚下。正是因為革命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現在幸福的小康生活;以繪本故事的形式普及黨史,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生動、有趣,不枯燥,我很喜歡這種形式。” 復古繪本 再現革命事跡 故事化講述難免千篇一律,如何將同一則故事講得出新、出彩?在呈現方式上,大江網選擇了繪本的形式。繪本是一種老少咸宜的方式,其畫面內容直觀、生動,細節豐富,更有助于彌補紅色故事中語言文字表述的不足。 在《南瓜藤上長出銀豪子》中,南瓜葉下,小紅布袋,白花花的銀豪子……這些意象以繪本漫畫的形式被生動體現,給讀者一種最為直觀的感受。在《五女跳崖》中,黃秀英、黃清香、鄧洪祥、張素英、聶菊英5名女戰士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神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在《一株永不凋謝的井岡蘭》中,伍若蘭的形象被刻畫得生動而飽滿。在《馬前托孤的“女中豪杰”——李美群》中,李美群冒著炮火上前線給紅軍送茶送水,搶救傷員的畫面成為不少讀者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幕…… 繪本,最大程度兼容了男女老少的閱讀習慣,受眾面廣,同時畫面內容豐富,往往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讀者在看完大江網《紅色故事繪》專欄內容后表示:“曾經覺得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離我很遙遠,看完這些紅色故事繪本后,我第一次覺得這些英雄前輩原來離我并不遙遠,他們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我。” 報道系列化 成功“出圈” 大江網《紅色故事繪》專欄以系列報道的形式,連續推出多期報道。45篇繪本內容,講述紅色故事,形成社會效應。從八字參軍到井岡鹽娘,從背著金條乞討到謝大娘的天窗,從碧血伉儷到赤色公仆……一篇篇繪本內容,深入生動刻畫出仁人志士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國家情懷。 《紅色故事繪》專欄的45篇內容,每篇點擊量均超1萬。較長的時間跨度,可謂鋪開了該系列報道的最大陣仗,有主題、有策劃、有故事、有情節、有張力。多篇生動形象的黨史故事講述,不僅讓紅色故事新意講述,也不斷深化了《紅色故事繪》專欄的欄目定位和欄目特色,讓原創融媒體產品更具品牌效應。這樣的融媒體報道,在黨史學習教育上成功“出圈”。(記者 李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