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除夕夜,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出來的穿越千年、似夢似真的古蜀文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是一次成功的從現實到虛擬的融合表演,讓我們看到了現實場景與虛擬環境進行互動的可能。 隨著5G、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的普及應用,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入智能傳播時代,萬物互聯的“新世界”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未來。當我們身處真實與虛擬兩種空間時,交往互動的方式開始出現新的轉向。這樣的轉向有何特點、對人類的互動交往有何影響?如何應對虛擬與現實交融后帶來的挑戰?本文嘗試就此進行一些簡單分析與探討。 “數字交往”的形成改變互動行為方式 有學者指出:“從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這個概念論證的問題看,它包含了這個詞的全部含義,指個人、社會團體、民族、國家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傳通。”從廣義上看,人類的交往可分為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無論是哪種情況的交往,都會因為支持交往的媒介類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互動行為方式。在互聯網出現以前,每一種傳統媒介所支持的互動方式相對固定。 大眾傳播時代,人類進行的物質交往(或者精神交往)所依托的媒介為其提供了相對固定的交往模式,并逐漸形成了比較單一、可靠的傳統互動方式,如寫信、打電話、面對面交談等。傳統大眾媒體通過所依賴的紙媒、廣播、電視等媒介,為傳受雙方提供了一種有效的互動交往方式。其之所以能被傳受雙方認可并主動使用,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大眾媒體本身所具有的權威性、公信力同其相對發達的對傳播活動的掌控能力,讓參與互動的雙方都能彼此放心;另一方面,傳受雙方對于互動的場景、文本、行為方式等要素,在互動開始以前就能得到雙方的確認(如互動地點在哪里、對象是誰、互動內容是什么)。因互動的可靠性與結果的可信度很高,所以采取的互動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沒有改變。直到互聯網與傳播新技術的出現,人類社會才徹底改變了原有的互動方式與互動習慣。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交往行為與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改變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即打破一切原有的“中心化”傳播格局,讓所有參與傳播(交往)的主客體都獲得平等的傳播權限,原有的基于可靠“時空”、可信賴媒介展開的交往行為,因互聯網賽博空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打破時空、隨時隨地傳播等特點而被顛覆,人們利用智能手機終端,通過文本、語音、圖像、視頻等多種方式在網絡空間隨時隨地與人互動交流,這樣的一種基于虛擬(空間)社會的新的交往,我們可稱之為“數字交往”。從傳播學視角出發,我們可對虛擬社會中的“數字交往”做出定義,即虛擬社會中的“交流-行動”,而“虛擬社會是以互聯網傳播為背景的社會生活總體”。 “數字交往”中“交流-行動”的實現,完全依賴智能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對現實社會進行的數字模擬還原。因此,“數字交往”必然會有四種維度:一是“交流-行動”涉入現實世界;二是“交流-行動”涉入虛擬世界;三是“交流-行動”涉入虛擬與現實混合的世界;四是“交流-行動”同時涉入多重的精神空間,并維持個人世界的多重實踐。智媒時代到來之時,所有基于虛擬社會的“數字交往”都將重新改變人類的互動方式,而互動行為必將發生在虛擬與現實彼此交融的環境中,這種“似夢似真”的互動交往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感知與全新的生活樣態。 虛擬與現實:互動時空的場景轉向 任何互動的方式都必須基于某個環境(場景),要真正理解智能傳播時代的互動轉向,首先必須對當下數字交往中的“交流-行動”場景有一個科學的認知。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讓VR、AR在“復刻”現實社會的場景中越來越接近真實。以VR技術為例,其實現的虛擬場景構建,可以讓我們在未來的傳播中不用拘泥于現有的生活場景,而是根據自己的意愿去模擬真實的世界甚至創造出完全虛擬的世界,將生活中難以實現的特殊場景加以呈現。這種“不拘泥于現有的生活場景”的功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完美地構建出來。如,2022年春晚上表演的舞蹈《只此青綠》,吸引了眾多觀眾目光,技術人員通過3D虛擬現實技術將舞臺場景還原成《千里江山圖》的畫面,讓舞蹈演員身處其中翩翩起舞,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大餐。同樣,三星堆青銅大面具的呈現,也采用了“跨越時空”的虛擬現實技術,在技術還原的歷史場景中帶領觀眾領略“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人們可以輕易進入虛擬時空所重構的歷史長河中去親身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這可以極大地提升傳播效果。當“時空”可以輕易重構并讓人“身臨其境”時,基于虛擬場景形成的全新互動方式,便真正地實現了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完美融合,受眾可以完全置身于VR提供的虛擬環境中,在觀看與感知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創建虛擬形象,在融合后的新場景中與對方完成全新的互動交流。虛擬與現實交融之下的互動,為傳受雙方都提供了全新的感受與體驗。 虛擬數字人:交互主體的重新定位 人類交往的客觀物質對象已被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所顛覆,尤其是交互主體對象的虛擬化。AR/VR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讓虛擬人物從后臺走向前臺,在不同的領域中涌現出受人關注的“虛擬偶像”代表,比較知名的有洛天依、初音未來、柳夜熙等。這些虛擬人物的出現,再次改變了人類對交互主體中“人”這個物理屬性與自然屬性的認知,并進一步讓“虛擬數字人”進入人類現實社會中,成為網絡交互主體的對象之一。 人工智能和最新的圖形圖像技術及“元宇宙”概念所掀起的“數字人”熱潮,將會給每個人創造性的延續帶來一種新的可能——通過上傳自己的數據,盡可能地在數字環境中學習、創造、交流、反思,可以生成一個個性化的數字人。從傳播學意義上看,“虛擬數字人”同真實的人類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不僅能擁有同人類一樣的外貌特征,也可以同人類一樣具有情感、職業、喜好等自然人屬性。如,抖音平臺出現的元宇宙虛擬人柳夜熙,是一個虛擬美妝達人,被稱為2021年的“現象級”虛擬人。雖然其出現的場景是來自抖音短視頻平臺,但“她”的出現卻引發很多網友與互聯網超級平臺的關注,并對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和互動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 2021年4月入駐小紅書的超寫實數字人AYAYI、國風虛擬偶像翎Ling等虛擬博主,憑借獨特的外形得到大量用戶關注,還經常分享有關穿搭、潮牌的帶貨筆記。這樣的“虛擬數字人”已經可以通過現有的網絡平臺終端與現實中的人進行流暢交流,我們既可以向“她們”提問,也可以看到“她們”分享出來的筆記心得,這已經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現實與虛擬的互動交流,而是人類交互主體重新定位的一個重大突破。在虛擬現實技術與元宇宙媒介的支持下,人類交往互動的范疇、深度、行為方式都將從現實社會向虛擬世界延伸,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將隨著“虛擬數字人”的興起不斷被豐富甚至重塑。 人機互動: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人們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大多是通過學習的手段,通過書本、學校教育等途徑獲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不斷積累并擴充了解世界的知識庫。因此,對于知識的獲取與更新便成為人類在互動交往中的重要追求之一,而這可以通過客觀物質層面(如書本、學校、老師等)實現,也可以通過精神層面(如觀看影視作品、聽音樂或與人交流等)實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與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人們已經能夠通過與智能機器人的互動交流來獲取感知世界的新途徑。 語音交互:“人機互動”的典型方式之一 早期“人機互動”的典型實例就是語音導航,在基于衛星定位的電子地圖中置入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就可以通過語音一步步引導我們找到目的地。這種早期的“人—機”互動已經開始顯現出在知識層面超出普通人的地方。另一個實例則是蘋果智能手機中的Siri語音助手,Siri可以支持自然語言輸入,并且可以調用系統自帶的天氣預報、日程安排、搜索資料等應用,還能夠不斷學習新的聲音和語調,提供對話式的應答。Siri可以令智能手機變身為一臺智能化機器人,并在一次次的“人機互動”中解答人類提出的問題,有效幫助人類提高生活工作學習的效率。語音交互已成為繼輸入法之后,人類使用最多的“人機交互”方式之一。 超寫實數字人AYAYI在2022年2月9日亮相《MO Magazine》雜志,該雜志是業內首本以“元宇宙”為內容介質定位的數字雜志。 視頻交互:“人機互動”中的新潮流 5G的商業應用變得越來越成熟,我們通過手機就可以完成很多與視頻有關的日常交互應用。如,越來越多網絡銀行APP提供了“人臉識別”功能,極大方便了人們進入手機銀行的過程,用戶不需輸入安全密碼,只需“刷臉”通過安全檢查即可進入手機銀行。智能技術與傳感器技術的結合讓機器變得更像“人”,無人駕駛技術就是典型應用之一。機器人通過傳感器采集路面的各種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然后按人類預設的程序規則迅速完成對汽車的操控,以保證在路面上行駛的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2020年進博會上,服務于進博會的達闥云端智能安防機器人能在進行安防巡邏任務的同時,對周邊人體進行測溫、篩查和口罩識別。同時,對超溫情況進行提醒,便于疑似檢索。當人類的日常生活、社交、疫情檢測等越來越離不開視頻的時候,視頻交互便日益成為“人機互動”發展的新趨勢。 “人機互動”:數字新聞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 對于新聞傳播領域而言,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技術正在改變新聞業態與傳播生態,數字新聞業正在興起。而基于數字新聞業的“人—機”關系正在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彭蘭認為,“沒有機器及其網絡,就沒有今天的數字新聞業”。 今天,無論是在新聞生產環節,還是在新聞分發環節,都離不開“算法”(智能機器人)的參與,算法幾乎可以決定新聞傳播的成敗。一方面,我們需要“算法”幫助新聞生產方知道用戶需要什么樣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警惕“算法”對新聞內容生產的“脅迫”。此時,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需要履行好“把關人”職責,讓“人—機”關系始終處于一種向上、向善的邏輯主導之下。需要增強新聞領域“人機互動”行為邏輯的透明性,讓涉及新聞生產、新聞傳播、新聞價值評價等環節的“人機互動”始終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讓“人機互動”的良性發展真正助力媒體融合的創新實踐。 啟示與思考 5G、人工智能、VR/AR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讓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智能傳播時代,人們不斷在真實與虛擬的空間切換。網絡新技術不斷通過數字化方式重塑出“虛擬社會”,讓網絡社交越來越趨近于現實生活的互動交往。人們的交往互動主體正在向著“虛擬偶像”與數字人轉變,當我們越來越在虛擬與現實交融的連接中不分彼此之時,對基于智能技術的新型互動思想的理解與互動行為的看法,也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人類原本的互動交往的目的、方式和心理需求,正在被虛擬世界的新型社會關系所影響。有時候,在網絡上,人們感覺到社交平臺上的互動交往,尤其是陌生人群之間的互動難有真實性可言,虛擬世界里的隱私安全與社交安全同樣讓人不安,“社交恐慌”與“社交倦怠”現象因此產生。但同時也應注意到,人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很旺盛。這樣的矛盾心理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也同樣可能影響未來的傳播走向。 虛擬與現實的交融,雖然很吸引人,但并不能讓我們在每一次交互中都得到預期收獲。當“人與虛擬偶像”或“人與機器”實現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互動交往后,人類原有的情感雙向互動可能會因此不斷被消弭掉,人類在現實中交往的能力也可能因此變弱,更多選擇數字化生存的年輕一代可能會增強對虛擬世界中虛擬人物的依賴,這種“青睞”虛擬世界的轉向,會讓現實中的人感到越來越“孤獨”。我們要警惕這樣的情況發生,更要審慎對待虛擬與現實交融背后可能引發的違背道德倫理甚至法律的行為。只有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交往互動良好有序進行。 (作者李嘉卓系《新聞與寫作》雜志社主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