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推出“武漢戰疫,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系列報道 溫情質樸書寫重大主題 3月13日至16日,《湖北日報》策劃推出全媒體系列報道“武漢戰疫,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報道兩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順應荊楚人民的期盼,‘晴天帶傘’‘撐傘避雨’‘打傘干活’‘修傘補強’,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湖北樣板”。截至3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體平臺共推出圖文精編稿件、H5及短視頻等新媒體報道40余篇次,近千家網站轉載,累計閱讀量超8億。 精心策劃提升站位 湖北日報社多次討論后,確定報道思路,連夜擬定采訪方案。采訪對象經遴選,最終確定為“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干部群眾”“火神山醫院現場醫護人員”“武漢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參加電視電話會的干部群眾”四大典型群體。他們作為親歷者,更加深刻體會到,泰山壓頂、風雨來襲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最可靠的主心骨。 在策劃中,系列報道4篇通訊的標題首先確定:“我們都想對總書記道一聲辛苦”“看到我們的‘口罩臉’,總書記很心疼”“總書記英明決策救了我們的命”“堅決考好總書記交給的必答題”。這些語言來自干部群眾,符合采訪對象身份,鮮明體現了主題立意。 為了在系列報道中體現文字的溫度,《湖北日報》抓取了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凝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照片,她難掩激動地說:“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都想對總書記道一聲辛苦!”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Ⅱ科主任胡克教授回憶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時的情景,動情地說:“看到我們的‘口罩臉’,總書記很心疼。”這些發自肺腑的語言,讓報道充滿了溫情。 優化內容凝聚力量 “武漢戰疫,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專欄開設之初,《湖北日報》編委會就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各新聞中心記者放棄周末休假,連夜篩選采訪對象、反復聯絡,前往被采訪者工作單位、社區、家中,深入疫情防控一線,掌握第一手線索。 在采訪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時,其中有人一聽到采訪就婉言謝絕了。采訪團隊很快調整策略,從曾走入公眾視野的患者中尋找采訪對象,并且回避病情等隱私問題。這一招很快打開了大家的“心結”,許多康復患者表示,非常想通過報紙表達他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在采訪了近20人后,采編團隊優選了“看落日老人”等大家熟知的對象進行報道,他們較有代表性的故事從不同角度烘托了主題。 在結構安排上,報道采用一開一合的方式,通過微觀細節和宏觀內容的切換,將百姓感知的細微變化投射到宏大敘事主題上。如通過馮婆婆到湖北省中醫院新冠肺炎多學科模式康復門診(MDT)就醫之微觀,折射“湖北已分類對6萬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基礎疾病治療、中西醫結合康復、心理危機干預等全方位關照”之宏觀;通過78歲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謝先生可隨時“報警”遠程就診之微觀,折射“湖北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帶有湖北特色的醫療改革探索不斷涌現”之宏觀。 全平臺打造爆款產品 此次報道,可謂《湖北日報》全媒體融合傳播機制的又一次集中檢驗。報道團隊通過精心策劃、全媒制作、全平臺分發,在報、網、端、微、抖等平臺上融合傳播,實現了主流輿論場和互聯網傳播中的共振,做到了“融出精彩”。 為實現“網絡化表達改造”,讓優質內容自帶口碑和流量,圍繞這一系列報道,新媒體平臺的編輯們在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重新加工制作,插入圖片和視頻、重點內容刷黑提示、重新編排段落等,形成有利于移動端傳播的形式,供各平臺渠道推送分發,為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打下了基礎。 同時,湖北日報客戶端圍繞“融”字做文章,第一時間在首頁首屏推出網絡專題“武漢戰疫,總書記與我們在一起”,及時轉載推薦《湖北日報》和湖北廣播電視臺的重要稿件,并充分發揮彈窗push優勢,在閱讀高峰時段集中推發。并且,做到了報道內容可讀可聽可看,通過“情緒傳播”這個引爆點,恰到好處地點燃了湖北人民的自豪感,引起強烈關注和共鳴。(記者 李雪昆 通訊員 胡蔓 龍華 余寬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