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松原廣播電視臺,專題節目中心主任徐百杰11次入疆、一次進藏,采訪松原援疆、援藏干部,拍攝電視紀錄片30多部;新聞中心記者祝丹丹和愛人張欣明是夫妻、同事,由于各忙各的領域采訪,很難照顧老人和孩子;新媒體中心有11人是女性,個個是業務能手。 在全國婦聯日前公布的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名單中,松原廣播電視臺榜上有名。 “松原廣播電視臺現有職工299人,女性181人,占全臺職工總數的61%,分布在多個崗位。”松原廣播電視臺臺長鄭雙向記者介紹,這些女性無論是領導崗位,還是在一線崗位,都是松原廣播電視臺的重要部分,是臺里的中堅力量。 大東北的記錄者 從2005年至今,徐百杰與團隊拍攝創作紀錄片近千集,編纂的文字達60多萬字,獲國家和吉林省、松原市各類獎項近200項。徐百杰致力于電視紀錄片創作,關注地域文化、生態,搶救式發掘、采訪、記錄本土歷史文化和發展變遷。 在參與撰寫農村題材圖書《村市》時,徐百杰與創作團隊歷時3年多,行程10多萬公里,走訪上百個特色集市,采訪拍攝近千人,從幾萬張照片中精選500余張入書,記錄東北大地半個多世紀農村集市的發展變遷史。 “為了去采訪凌晨3點多就開市的‘羊市’,我夜里12點多自己開車前往長嶺縣。”徐百杰告訴記者,3年多的采訪時間里,她都是利用節假日等業余時間與團隊下鄉,常常忙完工作還要忙到半夜撰寫書稿。 徐百杰擔任總制片人的電視欄目《民生松原》,連續6年被評為吉林省精品電視欄目,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并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全國十大民生類節目。她拍攝的電視紀錄片《一部漁獵文化的生命史詩》獲得中國旅游電視周最佳作品獎、吉林省電視文藝“丹頂鶴”獎精品紀錄片節目獎。 松原廣播電視臺辦公室副主任劉艷輝還向記者介紹,徐百杰創作拍攝的軍旅題材電視紀錄片《松原兒女在軍營》,采訪多位松原籍將軍和戰士,著重拍攝他們在各地軍營中建功立業的故事;她創作拍攝的《相承的記憶》,真實生動地記錄本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她創作拍攝的《松原英才》,將遍布大江南北的松原籍英才的奮斗故事帶到家鄉人民面前…… 新聞戰場“夫妻兵” 3月26日18時,祝丹丹和張欣明兩人接到“松原連夜調配蔬菜包支援長春”的采訪時,剛剛結束一天工作,還沒有吃晚飯的他們再度出門趕往現場。 在現場,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在7個多小時內完成30噸蔬菜的裝卸、分類、打包等工作,兩人也在現場記錄了7個多小時,同時還加入到蔬菜包的打包工作中。采訪完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兩點。 從3月初至今,夫妻二人與6歲的孩子已經分開了1個多月的時間。由于工作時間不固定,且存在接觸風險等特殊性,在這一輪吉林疫情發生之初,祝丹丹和張欣明就將孩子送到了老人家中。 “我倆干新聞這行10多年了,互相都能理解,而且我是共產黨員,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沖得上去。”祝丹丹說。 松原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曉東介紹,在松原市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中,夫妻二人分別負責前郭縣和松原經濟開發區的現場情況報道,他們與居民、志愿者、醫護人員面對面,傾聽他們的心聲;與工作人員爬梯入戶,采訪不落一人、不漏一戶的“敲門行動”。 媒體融合“玫瑰紅” 松原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一共14個人,女性有11人。從2019年至今,她們拍攝了上千條視頻,用最快最好的方式把松原新氣象、新氣息帶給受眾,成為城市里一道亮麗風景線。從策劃到確立主題,從確立主題到聯系采訪對象,從聯系采訪對象到獨自采訪,每一個環節,這些“鏗鏘玫瑰”都細致入微,獨立完成。 新媒體中心主任姚曉東說,部門副主任由海梅全年365天無休,喜歡鉆研業務,不僅負責審核內容,而且堅持自己采訪、制作視頻內容。趙秋菊的孩子今年讀初三,她一邊要引導孩子好好學習,一邊要承擔繁重的新媒體業務。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是一個過程,從電視大屏到手機小屏的收聽收看,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姚曉東向記者介紹,她們分別開通了官方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松原手機臺APP、現場云直播等6個新媒體平臺賬號,把廣播電視的音頻、視頻內容通過新媒體制作,一一轉到手機小屏上,這種短平快的方式,成為傳播正能量的有效載體。(記者 張席貴) 原標題:吉林省松原廣播電視臺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新聞半邊天,鏗鏘玫瑰別樣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