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鐵路上的工種,大部分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火車司機、乘務員、列車員、檢票員等在火車站或者火車上遇到過的職工。事實上,很多人分不清楚在龐大復雜的鐵路運輸系統中的分工和職責,如機務段、客運段、車輛段等,但只要點開《人民鐵道》報推出的“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就能認識“火眼金睛”的鋼軌探傷工,給高鐵“體檢”的機械師,日日高空作業的接觸網工等很多之前可能聽都沒聽說過的工種,看到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的不平凡事業。 人物報道“立”起來 截至7月16日,“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已推出了20期,“人民鐵道”微信公眾號的很多期閱讀量都在2萬以上,公眾號不僅僅面向鐵路職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公眾的目光。行業媒體如何“出圈”一直都是業內普遍關注的,而如何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將人物報道“立”起來,讓讀者和網友的大拇哥豎起來,也是媒體人在選題策劃和內容架構時不斷思考的問題。 縱觀“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不僅有故事、有細節、有溫度,更有成長過程和“干貨”分享。20篇人物所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但是在每一篇稿件中,讀者既能了解這個工種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能看到主人公如何積累、如何突破。同行從中可以借鑒經驗,獲得啟發;普通讀者從中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為了鐵路大動脈的順暢平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毛細血管”的普通職工。每一篇文章中都有關于他們平凡生活細致入微的描寫,也不回避他們在工作中遇到過的難題和遭遇。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記者關注職業發展的經歷,用榜樣的故事告訴大家,只要堅守、只要鉆研、只要不斷完善自我,平凡的人們一樣可以作出一番事業。這種敘事邏輯既有細節,也有思考,更有強大的情感共鳴,所以不管是“圈內人”還是“圈外人”都愛讀并不奇怪。 全方位捕捉瞬間 在紀念為保護動車組列車和旅客生命安全不幸光榮殉職的楊勇這一期報道中,文章開頭短短數語,描寫了他每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回去一次的家,并通過鄰居的側面描寫,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楊勇生前的生活常態,緩慢的鋪陳中蘊含著強烈的代入感,讓人不由地去想,楊勇要是活著,平靜地活著該多好…… 這篇以《楊勇:最后一道關,榮辱一把閘》為標題的文章,層次感是鮮明的,但記者把所有的感情都隱藏在觀察之后,記錄了6月4日當天楊勇如常的上班,記錄了同事和素昧平生的人民群眾對他的懷念,還原了楊勇成為一名優秀高鐵司機的過程,還原了楊勇作為父親的日常。相信每一個人讀完之后都能明白為什么他能夠在危急關頭果斷采取緊急制動措施,保護了一車人的安全。這篇推送10萬+的閱讀量和下面眾多的網友留言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的配圖和同時推送的短視頻也值得媒體同行借鑒。每一篇稿件的照片不僅選取了最典型的環境,也捕捉到榜樣專注的神情和生動的進行時態的畫面,不僅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人物,也為整體的呈現起到了渲染突出的效果。 “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每一期的短視頻都各有特色,有的看起來像大電影,有的更像紀錄片,短視頻并不是文字稿件附屬,作出了自己的特色,可以說是用視覺方式與文字呼應,既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也從人物報道的視角提升到更全面立體的維度。(記者 韓萌萌) 原標題:《人民鐵道》報打造“2022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系列報道 看鐵路榜樣在平凡中鑄就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