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非遺”專題是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推出的“廣西非遺傳承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期望用自己的筆觸和視角,將那些植根于壯美廣西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深融于壯鄉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記真誠呈現。由此,匯聚起涵養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細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受益者。其通過采訪、活動展示等方式傳播非遺傳承保護事跡,讓非遺“活”起來。 以“真”動人 多角度展示非遺文化 “愛上非遺”專題旨在宣傳廣西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多角度展示非遺傳承文化。通過記者的實地采訪和近距離觀察,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字報道,同時配以真實可感的圖片及視頻,充分展示廣西地區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專題報道案例豐富多彩,其中包括工具石南小刀、廣西木偶戲、瑤族鲊肉、官垌米糤、武鳴艾饃等制作技藝,以及武鳴壯族拋繡球民俗體育運動,其獨特的民俗性、趣味性等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此外還有桂林彩色拓印技藝、橫縣茉莉花茶制作技藝等,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吃喝玩樂各個方面。 專題中,每期都以編者按引出主題,從類別、級別、批次、地域等方面簡要介紹非遺項目。在《鍛打淬火 開刃拋光 銀刀纖巧現鋒芒》中,講述了石南小刀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梁立勤自幼學習刀具制作工藝,并將傳統鍛制技藝與現代機械化工具相結合,使石南小刀的鍛制技藝煥發新機,讓讀者在淬火凝練中感受獨特的鍛刀工藝。 《振臂抖腕向天拋,五色繡球隨歌飛》中探訪了南寧市武鳴區三月三中的一項重要民俗體育活動,也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鳴壯族拋繡球。該報道帶領大家體會通過轉、甩、拋、接等動作,將繡球傳遞出去,通過揮拋過程展現出壯鄉風情。拋繡球從原先作為男女之間傳情達意的表達方式,演變為如今競技性群體娛樂活動,集民間體育與娛樂于一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并兼具民族性、趣味性,不僅傳遞了民間的快樂,也傳承了民族的文化。 用“新”表達 多維度提升傳播效能 “愛上非遺”專題頁面項目名稱“廣西非遺傳承計劃”幾個字配以英文,專題名稱“愛上非遺”采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標準顏色,即紅色和白色,符合非遺標識形式用法,又以多項非遺項目照片為背景,力求全面豐富地展現非遺文化。 點擊進入專題詳情頁面,可以看到該專題在創新表達上作了積極嘗試。開頭配以專題相應的主題項目圖片,圖片上附以動態文字,“愛上非遺 ‘桂’在傳承”。“桂”是廣西的簡稱,音又同“貴”,一方面說明了此專題的策劃者來自廣西;另一方面指出宣傳非遺的目的在于傳承非遺,可謂一語雙關,體現了策劃者的用心和巧思。 此外,文章標題也足夠巧妙。如《赤褐鲊粉裹鮮肉 清咸悠香瑤味傳》《鮮艾舂泥揉青團 年歲常食祛濕寒》《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等標題句式工整,整齊勻稱,表意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傳播形式上,除了鮮活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每篇報道還都配有短視頻,通過采訪對象現場制作非遺項目技藝,記錄了非遺傳承的具體方法,增強了報道的現場感。 廣西云客戶端推出的“愛上非遺”專題,用心傳播非遺傳承保護事跡,在內容上多角度展示非遺文化,在形式上創新表達多維度提升傳播效能,在同類報道中表現十分亮眼。(吳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