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航海與國家總體戰略、國家經濟命脈息息相關。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100多萬中國船員在茫茫大海上劈波斬浪,運輸資源和希望。傳播航海文化、弘揚航海精神,講好充滿智慧、勇氣與力量的航海故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作為交通運輸新型主流媒體,中國交通報社把推動中國航海日(7月11日)成為全民的文化節日作為重要職責,以期喚醒中華民族血液里的“藍色基因”,為“向海而興”營造濃厚的藍色文化氛圍。 創新宣傳弘揚航海文化 2005年中國航海日設立。10多年來,中國交通報社持續加強航海文化報道,主要做了興文化、展形象、育新人等工作。 興文化。全方位報道航海日活動、航海論壇、展覽、表彰、學術研討和文化演出等活動,見證、記錄了“鄭和研究會”“鄭和基金會”“鄭和航海貢獻獎”的設立,航海博物館的成立等重要事件;抓住各種機遇呼吁保障海員等航海職業的權益,引導社會公眾關心航海。目前,中國航海日活動豐富多彩,活動范圍從沿海輻射到內陸地區,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展形象。通過“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最美驗船師、最美海員推選宣傳活動,大力弘揚新時代航海精神。例如,護航瓊州海峽輪渡的徐聞海事人麥貳,守護國門的長江引航抗疫專班,乘風破浪的超級油輪船長鐘文新。他們身上展現的開拓冒險、團結協作、改革創新、開放包容、科學航海、愛國奉獻,都是航海精神的具體體現。 “育新人”。輪船、港口、大海、風帆,孩子們的航海夢里有詩和遠方。中國交通報社十分注重向青少年普及航海知識,刊發小朋友的航海繪畫、征文等作品,讓航海文化在孩子們的心里揚帆。通過對青少年航海知識的科普,向孩子們展示奇妙的海上交通世界,讓更多的孩子更早知道,選擇航海事業。 創新傳播新時代航海精神 今天,人們在街頭巷尾、于衣食住行中,不經意間就會與航海文化撞個滿懷。比如,永遠流行的海魂衫,帆船、船錨等圖案在時裝和日用品上展現洋溢時尚氣息。 基于此,中國交通報社發揮報、網、端、微融媒體矩陣各自優勢,形成傳播大合唱,從非連續性、短時段,向連續性、常態化、全時段轉變傳播方式,推動航海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交通報社與相關博物館密切合作,注重聚合力,打造《交通文博悅覽》等精品欄目,再現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文化;與交通運輸部海事局、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等機構合作,策劃推出《燈塔之旅》《生的希望——海上搜救回訪錄》系列報道,并結集成書。例如早年推出的《燈塔之旅》系列報道,中國交通報社組織記者深入沿海30多座燈塔實地采訪,讓更多的人走近“海島孤礁”,了解燈塔精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奉獻。通過這組報道,人們還領略了不同燈塔的地域風情、建筑美學。 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中國交通報社承辦了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口行”“海外港口行”等主題采訪活動,聯合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共同參與。采訪團來到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港口,以及海外的歐洲、南亞的港口,發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故事,傳播海上絲綢之路的新傳奇。 創新理念拓展新模式 面向未來,需要有創新性的理念,突出專業化的視野、大眾化的呈現,努力探索新模式,實現現象級的傳播。 努力匯聚各方智慧,加強資源整合,實現開放創新。作為行業媒體的中國交通報社,可以將媒體資源與眾多航海公共文化資源有效連接,例如與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館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增強航海文化傳播的效果。 同時,行業媒體應與中央主流媒體、新興媒體以及相關單位加強互動,實現內容共享,傳播協作。例如,中國交通報社曾聯合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國廣東方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策劃推出“好生活在路上”交通扶貧融媒體宣傳活動,拍攝了12組視頻日記,邀請了19位明星作為交通扶貧公益形象大使;共發布視頻400多條,微博話題閱讀量1億多,覆蓋數億人次。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推廣到新時代航海精神的傳播上。 航海是全球化的活動,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才能提升中國航海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很多海洋題材紀錄片像《藍色星球》《深潛》等都是由國內外團隊聯合創作、出品與發行的。未來這樣的合作機遇應該更多。中國交通報社可以努力尋找更多的機會,積極探索國際傳播,促進國內外航海文化交流。 創新打造文化品牌。現在航海類自媒體發展迅速,潛水員、船員、科考人員、漁民等人群,日常化的短視頻創作精彩紛呈。例如,《你們都誤會鯊魚了》等視頻點擊量很高,精準抓住了受眾的興趣點。作為專業媒體,應該更加精準地分析受眾需求,設置傳播議題,打造有影響力的航海文化傳播品牌。同時,還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創意,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到航海的魅力,投入到海洋的懷抱,齊心協力推動新時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作者林芬系中國交通報社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