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改變了網絡視聽傳播的基本格局,一方面視聽產品的形式呈現融媒體的特征,有網絡綜藝、網絡影視劇、網絡音頻、網絡直播、短視頻、中視頻等類別,另一方面播出方式也依賴于各大融媒體平臺。面對制作機構、播出平臺的多元化,主流網絡視聽作品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媒介。 近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優秀網絡視聽作品推選活動評審結果,共54部作品入選,這些作品在“建黨百年”的主題宣傳、傳統文化“兩創”發展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是打造網絡視聽傳播主流矩陣的代表作。 做好紅色文化融媒傳播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黨史學習教育之年。主流網絡視聽節目把宣傳百年黨史作為重點,采用多種形式“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尤其是借助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媒介形式,實現紅色文化的融媒傳播。 短視頻:生動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兼具凝聚力量、弘揚精神的價值功效,借助短視頻的傳播力及影響力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播,是網絡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也是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的重中之重。短視頻具有形式新穎、感染力強、精準觸達的特點,是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武漢江涌動畫傳媒公司與上海和胤文化傳播公司聯合制作黨史動漫專題片《血與火:新中國是這樣煉成的》,全景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成立28年光輝燦爛的革命史,每集3分鐘左右,選擇《開天辟地》《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星火燎原》《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黨史中的重大事件。河北廣播電視臺制作了20集系列微視頻《紅色號角》,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20位晉察冀戰地記者以筆為槍,為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奔走呼號的歷史往事。 直播與網絡音頻:唱響時代頌歌 經典音樂作為記錄20世紀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文化載體,是影響幾代人的情感密碼。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與網絡云音樂聯合推出《強國頌歌》,邀請音樂界資深藝術家和新生代音樂人,以經典音樂為主題,圍繞國家發展、音樂文化的故事、經典與流行音樂的融合等內容進行兩代人之間的思想交流,在音樂時光隧道里,聆聽建黨百年歲月的回響,借助網易云音樂平臺,傳播百年中國的時代頌歌。除此之外,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紅巖》精品有聲劇,把《紅巖》這部表現解放戰爭期間地下黨與反動派英勇斗爭的紅色經典變成有感染力的有聲劇,充分發揮“喜馬拉雅”的流量優勢,讓更多觀眾在數字音頻中回味紅色經典的文化魅力?;⒀乐辈ヒ采暇€了網絡直播節目《同學,請接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專場》,通過主持人出題、網友競答的方式,傳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知識,引導人們了解黨情、國情,在參與和互動中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落實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創”方針為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形塑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視聽化的作品是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重要媒介。 數字技術與短視頻結合,提升傳播效果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主流媒體充分發揮融媒體制作和播出的媒介優勢。2021年春節以來,河南廣播電視臺陸續推出《中秋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晚會節目,使用多種藝術形式與數字化的視聽語言,美輪美奐,再現傳統節日及習俗,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改變了傳統電視晚會的美學模式。如,武術舞蹈節目《少林功夫》用裸眼3D、360度沉浸式體驗等數字虛擬技術展現少林功夫從壁畫中復活的畫面,舞蹈節目《廣寒宮》采用摳像、合成等虛擬技術再現“嫦娥奔月”的瑰麗場景。河南歷史文化悠久,是華夏歷史文明之源,這些系列節目深挖傳統文化資源,采用情景再現的敘事手法表現傳統節日的美學價值,又創造性地使用現代說唱、現代舞和實景演出的藝術手法,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并借助短視頻傳播的文化效應,使得河南廣電一方面找到了融媒體改革的突破點,另一方面也在文化上引領了“國風”美學潮流。另外,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也開發了網絡音頻節目《風雅宋時鏡》,圍繞“宋韻”這一文化主線,甄選六面具有代表性的宋朝時期銅鏡為內容主體,用數字音頻的方式,展現優雅、風骨等宋代美學,實現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 自媒體平臺參與,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近些年,“二次元”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促進了“古風”“國風”等文化流行?!秵袅▎袅ɑê迷聢A會》是B站推出的中秋特別節目,一方面邀請中國舞蹈荷花獎獲得者孫晗碩、中國“文華大獎”獲得者宋玉龍等擔任表演嘉賓,另一方面又邀請“古琴診所”“二十四伎樂”等以國風作品著稱的UP主參與演出,實現了專業性與大眾性的結合。整臺晚會通過影視劇情與實景拍攝制造沉浸式體驗,既展現了舉魚燈、飛花令、提線木偶戲、萬載開口儺等非遺作品,又使用了莫高窟中的柱紋、唐代云龍紋銅鏡和漢代瓦當朱雀紋等文化元素再現了敦煌壁畫的“花車斗彩”。B站晚會把綜藝表演式的傳統電視晚會轉型升級為帶有網民社交性、參與性的自媒體平臺,而這種典雅、華美和厚重的“國風晚會”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成功案例。 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的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網絡視聽作品也承擔著用中國故事進行國際傳播的責任。 近些年,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成為主流網絡視聽創作的文化自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故事是,一百余年來從積弱積貧的舊中國一步步變成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既包括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中國故事,也包括展現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的人文中國。 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分享中國經驗 2021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脫貧的經驗一方面體現在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提供人員、項目、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另一方面體現在欠發達地區能夠進行有效組織并形成自主性發展。 記錄真實減貧故事。騰訊視頻推出《豐收了!好村光》系列短視頻,實地探訪農產品背后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推廣農業數字化典范,利用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數字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出品的網絡紀錄片《走進大涼山》,從日籍導演竹內亮在大涼山旅行的視角出發,通過一個又一個彝族家庭小故事,真實講述貧困落后的大涼山近十年來的“山鄉巨變”,展現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彰顯制度優勢。網絡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講述了新時代大學生黨員下鄉扶貧、振興鄉村教育的故事,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廣闊的農村”成為返鄉青年建設家鄉的舞臺,他們將現代化的先進經驗和新的發展理念反哺鄉村建設,這種從城市回到鄉村的反向流動的實踐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鼓勵青年人扎根基層的歷史傳統。網絡電影《藏草青青》講述了當代大學生到西藏支教、用教育改變藏區孩子命運的扶貧故事,正是成千上萬的優秀青年到西藏、新疆等地區支援,才使得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得到緩解,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制作的短視頻《艾看福建|跟著林占熺種草去》講述的是菌草之父林占熺的故事,他是熱播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的角色原型,是一位典型的用專業知識幫助貧苦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林專家。菌草產業既是脫貧致富的經濟作物,也是生態環保的綠色經濟。視頻中林占熺帶著菌草來到黃河岸邊,開始了用菌草治理沙漠和黃河的實踐。正是這些專家、大學生、鄉村教師用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為貧困地區注入了長期發展的內生性動力,這種經驗也為第三世界國家根治貧困提供了中國方案。 凸顯人文特色,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用豐富多彩的視聽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展現文化習俗與風土人情。紀錄片作為一種觀察和解釋人類行為“隱喻”的敘事,本質上就是“講故事”,而故事是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的連接體。咪咕視訊與BBC Studios聯合拍攝了4K版網絡紀錄片《一葉茶千夜話》,用3年時間在13個國家拍攝,從“深情茗記”“茶藝乾坤”“仙芽之魂”“茶傳天涯”“綠色黃金”“茶香無界”六個方面,全景展現中國茶在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過“一葉茶”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呈現了人類交流互通的文明史。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推出的戶外音樂旅行紀錄片《中國這么美》,以音樂人的視角展現中國的人文地理,把音樂還原到日常生活中,展現了“中國式”人與自然交融的生命哲學和生活美學。還有《最美中國》(第六季)《江湖菜館2》也表現了中國的文化傳承、發展建設和人間煙火。 體現公共性與社會性。網絡劇《啟航·當風起時》講述了90年代以來,電子工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青年技術人員從代理國外電腦,到逐漸走向自主研發的創業故事,體現了青年奮斗的中國夢?!段蓍苤摹肥荁站聯合中國老齡協會用真人秀模式來呈現老齡人與青年人交流的一檔節目,有利于促進人們認識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以及增強不同代際之間的溝通,從而建立尊老敬老的社會文化。這些都反映了網絡視聽節目的公共性和社會性。 結 語 融媒體時代,優秀的網絡視聽作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充分發揮融媒體平臺的流量優勢,引導如喜馬拉雅、網絡云音樂、B站等平臺參與主題創作;二是在創作內容上,貼近青年人和當下受眾的欣賞習慣,用音頻、動漫等形式傳播主流文化,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三是以《中秋奇妙游》《嗶哩嗶哩花好月圓會》為代表的網絡視聽作品通過實景演出、虛擬拍攝等融媒體技術,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梢哉f,融媒體時代打造網絡視聽作品的主流矩陣,既可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又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文化媒介。 (作者張慧瑜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