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的二十四節氣報道不斷火“出圈”,廣受讀者喜愛與好評。媒體在二十四節氣報道中,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探索有著怎樣的看法?在弘揚傳統文化報道上存在哪些問題或瓶頸?該如何改善?在新技術助力和媒體深度融合大背景下,為媒體傳統文化類選題的策劃報道帶來哪些新機遇?圍繞上述問題,記者請專家學者把脈獻策。 傳播新形態更加靈活 二十四節氣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人文與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王劍飛認為,與過往媒體的傳統文化相比,這一輪的二十四節氣報道,充分展示了新媒體可視化的特征,大多借助短視頻形式為主要的傳播載體,將傳統文化進行畫面化,特別是利用航拍、剪輯、古裝、音樂等方式進行各類媒介效果融合。 媒體作為文化記憶的物質支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基本扶持作用,并與人的記憶形成互動。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楊曉霞告訴記者,目前媒體對二十四節氣的報道體現出傳統文化報道創新的兩個傾向:一是圖像化,二是國潮風。前者是對受眾媒介消費習慣的自然迎合,后者則是對傳統文化原有形態的強化,都在形式層面上渲染了傳統文化的古典美。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黨支部書記兼副系主任江凌坦言,封面新聞、河北日報社、生命時報社等媒體的二十四節氣報道體現出3個特點:一是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立體化傳播傳統文化知識;二是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受眾分析,及時把握受眾的文化訴求和期待,精準推送諸如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知識信息;三是著眼于數字技術革新,不斷升級數字化媒體平臺,自覺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打造傳統文化知識亮點,打造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內容產品。 引流渠道與內容品質同步推進 目前,媒體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存在哪些問題或瓶頸? 王劍飛坦言,目前媒體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存在4個問題。以二十四節氣報道內容為例,第一,是報道內容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認知流于表面;第二,時新性與新聞性相對較少;第三,創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有待提升;第四,新媒體的使用總體還是偏于保守。 因此,王劍飛建議,媒體應對傳統文化報道記者定期進行培訓,邀請傳統文化內容的咨詢顧問委員會進行建議把關,還可以嘗試虛擬數字人、數字孿生、數字藏品等項目。 傳統文化報道目前面臨的普遍問題可能是觸達率不足。楊曉霞認為,從具體表現上看,主要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報道傳統文化的媒體自身打開率有限,第二種是傳統文化報道本身的內容局限性。 對此,楊曉霞建議,觸達率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時從引流渠道與內容品質兩方面推進。引流渠道的目的在于擴大報道產品的可見度,而內容品質的提升則保障了受眾對報道產品的接納度。 江凌則表示,傳統文化報道要堅持主流文化價值觀,堅定傳統文化自信,堅持正確的文化理想、信念與追求,同時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多種表達形態轉化,切實貼近青年的知識接受形態、接受習慣和興趣偏好。 提供新形式新載體新路徑 在新技術助力和媒體深度融合大背景下,這為傳統文化類選題的策劃報道帶來哪些新機遇? “最直接的機遇是傳統文化報道形式的創新空間大為拓展,由此帶來兩個領域的明顯變化。”楊曉霞認為,一是傳統文化沉浸式體驗渠道增加,二是公眾參與式互動途徑擴大,大大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可見度、可感性及可用性。 沉浸式參與互動游戲化,為用戶提供過節新方式;數字孿生空間的打造,為媒介轉型提供新載體;媒體的數字經濟構建,為消費廣告提供新路徑。王劍飛告訴記者,這三方面正是新機遇的具體體現。 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聲音,成為媒體人當仁不讓的責任與義務。江凌認為,首先要善于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并力求歷史與現代相結合,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與當下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的傳承和共通;其次要構建數字化信息內容平臺,將所采集到的傳統文化知識資源存儲于數字知識庫中,運用各種媒體平臺、各種產品與服務形態展示和傳播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將直播、短視頻、快閃、動漫等內容傳播新形態與AI、VR、AR等新技術相結合,深度融合多媒體平臺,為傳統文化類選題報道的策劃工作插上“軟內容實力”和“硬技術傳播”翅膀,比翼齊飛。(記者 李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