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階段處于“拔節孕穗期”,最需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給青少年講好時政故事,既準確權威、深入淺出,又生動活潑、喜聞樂見,既為黨和國家立心,為偉大時代立傳,又為社會明德立德,為青少年培根鑄魂,考驗著青少年時政刊物編輯的基本功。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青少年時政刊物編輯要以政治家的標準辦刊,始終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胸懷“國之大者”,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貫穿于選題策劃、約稿組稿、編輯加工、核校審發等編輯工作全過程,以正確政治方向作為稿件的首要標準、根本標準。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輿論導向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它是無形的,卻又深刻影響社會發展。青少年時政刊物必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編輯工作的中心環節,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講好“四史”故事,講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故事,讓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理念、良好的道德觀念入腦入心。 既做“雜家”也做“專家”。編輯要做一個“雜家”,除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之外,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也要做一個“專家”,要有自己的知識架構和對時政獨特的見解,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通過縱橫比較,把當前重大時事和中央政策講清楚、講生動。一個具備完善知識結構的編輯,很容易與作者有共同話題,進而提高約稿組稿的成功率。 多長“觸角”感知時代。為青少年奉獻純正的精神食糧,不僅要成為知識的追尋者,還必須是時代的跟進者。青少年受眾具有接受信息能力強、知識更新快、視野多元、對知識渴望的特點。青少年時政刊物編輯更應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擁有敏銳的時政“觸角”,了解時代、研究時代,自覺接觸、熟識時代前沿動態,搶先一步做好選題策劃。 按照需求定制“菜單”。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讓青少年感興趣,編輯必須學會量體裁衣、按需做菜,在選題策劃前深入了解學生需求,編輯過程采取輕松活潑的文章形式,以期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青少年更喜歡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真實的數據,所以文章在落筆時,不一定講得那么高大全,從一個問題切入,把一個問題講深,善用古今中外的對比和生動有趣的故事做論據,這道時政“菜品”才符合學生口味。青少年時政刊物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也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宣傳使命。堅守兩個使命,是滿足學生需求的前提,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多報道什么、少報道什么,編輯心中必須有一桿秤。 培養“大家”撰寫“小文”。好編輯必須是了解專家的“專家”。一個好的選題創意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作者去創作,就有可能是紙上談兵。尤其是寫給青少年讀者的文章,既要準確權威,又要通俗生動、短小活潑。許多專家的理論功底非常深厚,在語言轉換上卻稍欠火候,這就需要培養愿意為青少年寫“小文”“短文”的“大家”。編輯首先應在作者下筆之前就交代清楚讀者對象、文章角度、語言風格,并提供適當樣刊,中間與作者密切溝通,如果后期有修改,應盡可能在作者的觀點基礎之上修改。作者受到了尊重,自然愿意和編輯一起打磨文章。 實話巧說。時政文章如果不能很好調動青少年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宣傳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結合青少年閱讀習慣,讓實話實說的新聞借助文學的手法去實話巧說,使之更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于文采,激發讀者興趣,非常重要。這就需要編輯后的稿件,短小精悍,適應青少年短平快閱讀需求;寓教于樂,文章語言通俗易懂;有理有據,細節故事打動讀者;圖文并茂,版式呈現生動活潑。 融媒技術擴大影響。融媒體時代,面對青少年閱讀方式的改變,編輯需要不斷提升媒體融合能力,積極求新求變,主動擁抱新媒體。首先,文章編輯時應善用融媒體思維,比如加入二維碼,通過掃一掃的方式插入短視頻、短音頻,讓平面媒體變得有聲有畫。其次,文章編輯出版后,可根據公眾號特點,把文章拆解成更小的板塊,再輔以圖片、視頻等,形成新的融媒體產品。媒體融合對編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視頻拍攝、剪輯、公眾號制作等技能。編輯一定要摒棄固有思維模式,迅速建立融媒體思維,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技術,打通刊網微互動傳播渠道,使文章選題社會效益最大化。 (作者周戰衡 單位:《時事報告》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