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需要牢固的意識形態凝心聚力,崇高的事業需要強大的主流輿論一錘定音。在相關部門出臺措施肅清畸形“飯圈”文化的大背景下,面對過往較少受到主流行業媒體關注的娛樂領域新聞,2021年8月11日、8月25日、9月8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廣電周刊》主動出擊,積極介入事件主戰場,軟新聞硬策劃,連續推出了3期整治“飯圈”亂象系列報道,站在主流行業媒體高度發出引導之聲,履行媒體監督報道的義務,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取得了良好效果。 報道、評論雙軌 揭批不良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主流行業媒體,更應該有充分的文化自覺,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引導社會文化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形成和諧的輿論環境。 面對“飯圈”亂象,《廣電周刊》并未急于追求單一事件報道。作為傳統主流行業報的子周刊,捕捉一時的流量并不是目的,《廣電周刊》希望達到的效果,并不是為“吃瓜群眾”提供茶余飯后的八卦聊資,而是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引發思考,引導輿論。 8月中旬左右,時機逐漸成熟。《廣電周刊》以“深度報道+評論跟進”的方式,連續推出了3期整版系列報道,通過6篇稿件的深入剖析和專業解讀,厘清現象背后的關鍵詞,對“飯圈”亂象進行實事求是的揭批。《變味兒的熱搜:一場狂熱沒有盡頭的競賽》《扭曲的飯圈:一場失序的利益博弈》《不破不立的“飯圈”:一場與飲鴆止渴生存法則的告別》3篇深度報道角度、側重各有不同,但都是對現象的深度挖掘,從獨立的事件中串聯起對整個行業的冷靜觀察,揭示了喧囂背后的流量密碼與資本力量。 新聞評論能夠旗幟鮮明地表達媒體立場和觀點,是在輿論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主流媒體應牢牢把握新聞評論的主陣地,創新新聞評論手段,強化主流媒體權威,積極主動亮劍。“飯圈”事態發酵之時,正值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此,《廣電周刊》特別開設《文藝評論》專欄,《影視行業發展需內外正清》《人設若虛設 易立更易破》《破除“唯流量論”清朗行業風氣》3篇文章從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等角度點評“飯圈”亂象,切口小、站位高、反應快,促進提高行業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激濁、揚清并重 匡正輿論視聽 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切不可以“說教者”自居,而必須講求方法和手段,堅持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相統一,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事實為依據,以治理為目標,積極匡正輿論視聽,助力社會良性發展。 “飯圈”文化積重已久,多年來的野蠻生長和資本的強勢介入,已經對娛樂圈生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面對各部門大刀闊斧的整治行動,社會上仍有大量非理性情緒存在,輿論風向時而搖擺,反轉新聞層出不窮。此時,正是考驗新聞媒體智慧和水平的時刻,面對這一事件,《廣電周刊》優化宣傳戰略,在持續跟蹤熱點事件之余,更是旗幟鮮明輸出觀點,破立并舉,激濁揚清,強化主流思想的說服力、感召力、震懾力,讓主流話語入耳、入腦、入心。 一方面,是刮骨療毒的激濁,即對亂象進行實事求是的揭批,不回避、不淡化。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3篇深度報道曝光熱搜榜、藝人公司、“飯圈”圈層等一批反面典型,揭露黑灰資本真實面目和危害。通過對這些負面事實的挖掘,《廣電周刊》有效強化了自身權威,贏得了讀者的信賴,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另一方面,則是舉旗亮劍的揚清,即理直氣壯地報道風清氣正的優秀典型,旗幟鮮明地宣揚全社會對惡劣行為的“零容忍”立場,為公平公正、愛崗敬業的行業正氣鼓與呼。此次策劃推出的3篇評論,大膽批評之余勇敢發聲,“今天,全行業應該痛定思痛,跟‘唯流量論’說再見,走出一條新路”“須知,任何與真實相悖、道德相左的所謂捷徑,都不可能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等觀點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主流、娛樂兼容 開辟宣傳陣地 娛樂新聞領域長期只有都市類媒體和自媒體在發聲。然而大量的自媒體從業者缺乏基本的新聞職業素養,往往采取“貼標簽”“標題黨”的方式博人眼球,呈現出碎片化、情緒化、去中心化的態勢,信息容易被誤讀。此時,如果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缺位,則會導致社會謠言滋生、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娛樂也是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垂直領域內一直聚集著數量龐大的青少年人群。主流行業媒體如果忽視了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監督,就無法觸及、感染和影響年輕人群。尤其是在傳播平臺越來越多、信息泛濫的互聯網時代,各路自媒體亂入發聲,更需要主流媒體站出來把握輿論話語權、搶占輿論制高點,面對極易“偏航”的娛樂新聞,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在關鍵時刻不失語,在權威性上下功夫,與自媒體的娛樂化、熱點化等差異化經營和運作,提升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 通過此次整治“飯圈”亂象策劃,《廣電周刊》發現,主流行業媒體與娛樂并非不相容,事實上,只要掌握好方法,娛樂新聞同樣可以成為弘揚時代主旋律、呈現當代中國風采的意識形態陣地。在此次整治“飯圈”亂象系列策劃之后,《廣電周刊》進一步加強了對娛樂新聞的正面報道,側重優秀文藝作品展示,強化已有的一線人物專欄報道,加大對主旋律影片的評論力度等。將娛樂新聞“正面化”“去功利化”“主旋律化”,有利于在青少年人群中擴大主流行業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例如,以高品位、高站位來重新認識大片和藝人,在報道春節檔、國慶檔等電影市場時,不以票房論英雄,不過度推薦一些流量型的商業大片,而忽視了一些弘揚正能量的電影;又比如,以較大篇幅展現藝人們向善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面,在影視劇幕后的報道中,主要關注藝人們打磨作品的歷程,舍棄對私生活等的關注。 當前,伴隨著信息生產與傳播形態的革新,輿論生態愈發復雜多變,意識形態工作愈發艱難困頓,站在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起點,主流行業媒體更應發揮“壓艙石”“定音錘”的關鍵作用,主動適應新時代輿論引導工作的新趨勢,及時、準確地把脈社會熱點、監測社會問題,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保持定力、激發活力。(楊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