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編輯的業務水平是順利開展工作的基本保證,更是時政報刊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有些年輕編輯一開選題會就無話可說,一編稿件就遇到盲區,一到校對就頻頻“踩雷”,讓人煩惱著急卻又無所適從。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大勢和瞬息萬變的經濟社會生活,時政編輯要提升綜合素質、改善工作效能,既不能急于求成而“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不成體系而“熊瞎子掰苞米”,應保持“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之心態,將運用好三個“本”作為實現業務精進的一套章法。 選題本。時政報刊的中心環節是選題策劃,把握住這個環節,就把握住了時政報刊的影響力、生命力。想要打造一份精良的時政報刊,就必須在選題策劃上下功夫。編輯對選題策劃的駕馭能力,體現的是一種成熟的職業素養。選題的迸發常常就在一瞬,但孕育選題卻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反映的是長年累月的積累和思考。編輯對選題無知無感無從下手,往往是因為缺乏“選題思維”和“選題習慣”。編輯要樹立“選題思維”、養成“選題習慣”,可以從建立和善用選題本做起。選題本是記錄選題靈感的專門文檔,可以按照業務需求和個人習慣進行整理。一是按照中央精神、權威媒體輯要、各領域時新知識等分類進行整理歸檔,并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對選題進行更新。二是整理歸納不同類型選題一般需要解答的問題,學會按照邏輯分解問題是做好選題的密碼。三是囊括由選題發散出的其他內容,比如好線索、好標題、好例文、好框架等等,并經常研究、總結規律。將選題本堅持下去,編輯就可以從“無米下鍋”的窘境中走出來。 難題本。編輯素養是出版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石,決定著報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每位時政編輯都面臨更新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面的現實需求,不但要精通時事政治的前因后果,也要涉獵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學問,既做“雜家”也做“專家”,這樣才能開拓出有高度、有深度的選題,才能做出有角度、有溫度的挖掘。在實踐中,有的編輯悶頭讀書卻不屑于歸納總結,有的編輯遇到知識盲區時,在網上擷取片段,但仍形不成知識體系,日后難免再遇到類似的難點。難題本是解決難題的文本記錄,“難”就是知識盲區和業務難題。難題本可以囊括幾類內容,一是重大“時代之問”和系統性問題,比如,“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異同是什么?”“碳達峰碳中和怎樣實現?”二是對業務工作形成掣肘的認知盲點。比如,沒有系統學習世界史的編輯如果負責國際欄目,就應該按照區域或年代對相關知識進行補課,并形成知識譜系和思維導圖,以便在工作中方便查詢不斷“復盤”。三是與工作暫時無關的“靈光一現”之問,亦可記錄下來,作為空閑時“充電”的方向。將難題本堅持下去,編輯就可以從“不明就里”的窘境中走出來。 錯題本。多出精品,是出版業的命脈所系。這既是報刊社對編輯人員寄予的厚望,也是編輯人員的重要職責和工作業績展現。一份報刊是否能成為精品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底線是不能出錯的。這就要求編輯不但要在守正創新中擴容“白名單”,更要將一份“黑名單”謹記心間。錯題本是編輯人員糾錯意識、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時政編輯的錯題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在工作中遇過的“地雷”。時政編輯的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細密繁雜,編稿的過程就是“掃雷”的過程。比如,筆者曾經編輯一篇講節水的文章,作者運用了媒體上的一個數字,說的是“如果把每年獲取的淡水資源平鋪在我們的國土上,其深度僅相當于一根普通的筷子”。警醒的編輯首先就該發問:筷子是橫放還是豎放?更應警覺的是,這里采用的“國土”面積完整嗎?如果囊括不夠完整、計算不夠精確,必然犯下大錯。編輯應立即把這類錯誤記錄到錯題本,并舉一反三同類歸一,絕不讓它們有見諸版面的機會。二是常犯的知識性語法類錯誤。有的編輯喜歡收集他人總結歸納的常見錯別字,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當然方便快捷,但這種現成的歸納往往缺乏針對性和特殊性。比如,有編輯將“不以為然”和“不以為意”進行混用,將“風雨如磐”誤用為“風雨如磬”等,這類錯誤不具備普遍性,對此,編輯應及時歸入錯題本,反復翻閱。將錯題本堅持下去,編輯就可以從“反復踩雷”的窘境中走出來。 用好三個“本”的過程,是編輯在學習之路上持續追尋的過程。商務印書館原編審趙克勤認為,“編輯不要滿足于當一個編輯匠,要當一個編輯家。優秀的編輯都應該是學問家、編輯家”。要想成為優秀的時政編輯甚至編輯家,不斷學習、廣泛學習、善于學習是必備素養和必經之路。三個“本”是方法、是途徑、是載體,都應落實為日積月累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最終實現編輯功力由量到質的轉變。 (作者馮雪 單位:《時事報告》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