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問我是怎么找到這位大爺的,其實就是海采那天在籃球場邊上遇到的。”2021年國慶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天津總站記者孫強制作的“天津大爺相聲式為祖國點贊”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并連續制作了兩集《主播說聯播》節目,《新聞聯播》主播也為天津大爺點贊。 “采訪中,可遇不可求的情況是有的,但是更多時候還是要依靠記者慢慢積累綜合能力。”孫強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堅持不懈學習,隨時隨地儲備,多找機會嘗試,才能練就一身過硬本領,“關鍵時刻才能使得出來”。 近日,孫強先后獲得2022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央新聞單位先進個人、2022年“天津青年五四獎章”。他因深入疫情防控一線報道、工作表現突出,還獲得“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和“天津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如果工作需要,我還是會去” “記者這個職業,總能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和未知的領域接觸,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個充滿新鮮感的職業。即使是在這個崗位上干了一二十年的前輩,看重的應該還是被打動的那個瞬間。”孫強珍視這種被打動的感覺,在一線跑新聞12年的他想到了“信念感”這個詞,“就是明明知道會有危險,但還是想去,記者就是要離現場近一點,再近一點。”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孫強始終沖在一線,在疫情初期,他多次進入天津市海河醫院“紅區”,成為天津各家媒體中第一個進入集中隔離病區、報道確診患者救治和第一個跟拍機場防疫的記者。為拍攝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孫強在隔離病區連續蹲點多日,實在困得不行了就歪在床上打個盹兒,連鞋都沒有脫下來,他制作的節目《隔離病房“小紙條”里的醫患同心》,在天津疫情防控的攻堅期,鼓舞了醫生和患者。 “如果工作需要,我還是會去。”孫強堅定地說。 今年年初,在天津迎戰奧密克戎之時,一段志愿者“大白”打著快板叫居民下樓做核酸檢測的視頻引發全網關注。孫強很快就找到了這名叫鄭環宇的志愿者。“我采訪了鄭環宇、居委會的書記、一直守在電話前的社工,還有社區的居民,就是想讓觀眾從這個片子中看到,一輪一輪‘大篩’的背后是無數志愿者和社工的堅守與付出,看到天津人在困難面前依舊樂觀的態度。” 截至今年4月底,孫強在央視各頻道以及新媒體各平臺發布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稿件超過500篇,其中《新聞聯播》發稿超過100篇。 “他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在天津市中心的海光寺,高樓林立之中,一家面積不大的小吃店里人來人往。每個人在生活中匆匆而過,粗茶淡飯里咽下人生百味。”這是孫強2016年制作的紀實短片《為誰辛苦為誰忙:一茶一飯 人生百味》的開篇。這部13分鐘的短片將視角對準一家街邊小吃店和每日進進出出的食客們,孫強用鏡頭記錄著平常日子中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至今在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點擊量已超千萬。 “靜下心來和每個人聊,你會感受到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大家對生活有著自己的理解,對這片生長的土地也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愛。置身于人民之中,他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情感的共鳴是相通的。”孫強善于找到小切口表現大主題,總能捕捉到很多細節,比如節目開頭出現的來自桂林的小伙子,喜歡在店里點一份米粉,哪怕做得不是特別地道,也還是有家鄉的味道。“努力就有希望,不努力連一點希望都沒有。”屏幕前,行色匆匆的打工人不經意間吐露的只言片語中飽含著對生活的憧憬。 為了拍攝這個節目,孫強當時幾乎就是一天一天地“趴”在小吃店。“就像湊巧碰到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的兩個人,總要打個招呼,話題慢慢就聊開了。”孫強不指望采訪對象一上來就能“掏心窩子”,他總有辦法很快與采訪對象聊起來,“在一言一行中,采訪對象能夠感受到真誠,自然就愿意把真實的想法分享出來。”在孫強看來,天下采訪,唯“真誠”不破。“如果一定要說經驗或者心得,那就是工作的時候心無旁騖。” 正是秉持著新聞人的敬業、專業與堅守,孫強2017年制作的《家是什么:青絲白發 縷縷牽掛》、2018年制作的《王婭:生如夏花 笑對死亡》等節目,被多個政府部門公眾號轉載。參與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報道時,他也更愿意尋找體育競賽中的動人瞬間,尋找觸及人們內心的情緒爆發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