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香港回歸還有兩三年時間,我就開始關注北京的迎回歸活動,拍攝了大量照片,總想為回歸做點事。那時的經歷至今難忘。”新華社高級記者、資深媒體人劉衛兵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1997年6月30日天安門廣場上那場突如其來的小雨,“那天我一早出門采訪,本來天氣好好的,下午剛到天安門廣場就下起了小雨,很多人都淋著雨在倒計時牌前留影。后來雨停了,人們鮮艷的衣服和歡快的身影映照在積水中,特別美……” 在30多年攝影職業生涯中,劉衛兵長期在新華社從事時政攝影采訪,被同行稱為“中南海攝影師”、“紅色攝影師”,他的工作就是用鏡頭記錄下各國政要及宏大隆重的場景,香港回歸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也不例外。 想到香港要“回家”心情暢快 6月30日下午,他帶著相機,趕赴天安門廣場。原本晌晴的天,突然烏云密布,淅瀝瀝地下起雨來,像是在為即將回家的香港“洗塵”。劉衛兵說,華燈初上的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巨型標語牌上,紅底白字“慶祝香港回歸”6個大字耀眼奪目。來參加當晚大型聯歡活動的各界民眾聚集在廣場上載歌載舞,“我當時也非常激動、興奮,到處跑著拍著。”他說,“看著國人歡喜的樣子,我的思緒飄得很遠,想到了那段屈辱的歷史、想到了香港就要回家,那一刻心里特別暢快。”傍晚劉衛兵趕回單位發走第一批圖片后,又趕回廣場。 距離7月1日零時還有10秒鐘時,廣場上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停下活動,開始齊聲倒數:“十、九、八……三、二、一!”隨著倒計時牌上的數字閃動成“零”,天安門廣場上民眾沸騰了,吶喊聲、歡呼聲、鼓掌聲,山呼海嘯一般。粗獷的西北腰鼓,歡快的東北大秧歌,還有人伴著悠揚的旋律跳起交誼舞。璀璨的煙花隨著轟響綻放在半空,照亮了整個廣場和城樓,夜空也因此流光溢彩,絢麗多姿。他說:“我按捺不住興奮,不停地按動快門。鏡頭中,幾十位學生打出歡呼勝利的手勢,身穿五彩服裝的小孩子揮舞著小手使勁地往上蹦,煙花映照在他們笑臉上,被快門定格成了永恒。” 大場合細觀察拍下經典瞬間 劉衛兵因工作與香港結緣是在1995年。“那是4月,我出差第一次去,香港的繁華吸引了我,高樓林立、街市喧囂、車輛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特別是夜晚,維多利亞灣霓虹燈閃爍奪目,一派現代化大都市的繁榮。”他回憶說,那時的大巴、叮叮車貼滿了花花綠綠的廣告,街頭上隨處可見市民打著行動電話來去匆匆。 劉衛兵有一張非常出名的攝影作品,記錄的是周南、霍英東、李嘉誠三位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不約而同地將手搭在椅背上看演出。那是1995年底,預委會在北京閉幕并開始籌備回歸工作。劉衛兵說,那天晚上他去港澳中心采訪預委會閉幕晚宴。飯后觀看文藝表演時,他發現坐在中間位置的周南、霍英東、李嘉誠三位委員不約而同地將手搭在椅背上看演出,姿勢和神態很特別,于是他按下快門,便有了這張《面向97》。在劉衛兵看來,委員們的臉上帶著微笑,卻難掩疲憊,面對越來越近的回歸腳步,身兼重任的他們很難完全放松,這張照片記錄下了他們在香港回歸前復雜情感的瞬間。后來這張照片還獲得攝影大賽的特等獎。 最愛漫步到山頂眺望港島天際線 香港回歸后,劉衛兵在2000年至2002年期間被派駐新華社香港分社,也是他真正開始熟悉香港的時候。那時的他最喜歡沿著摩理臣山道爬到太平山頂眺望,望著港島上綿延起伏的摩天大廈、靜靜的維多利亞港,任思緒自由飛翔。“我還喜歡坐‘叮叮車’聽著‘叮當、叮當’的鈴聲;喜歡‘天星小輪’和‘嗚、嗚’的汽笛,那一刻好像在穿越歷史、現在和未來,感覺很奇妙。”他說。 此后劉衛兵又分別在香港回歸5周年、10周年、15周年三度赴港,還專門攜家人在香港度過2013年的春節。劉衛兵說,20多年的來來往往,自己有幸見證了香港的變遷,對那里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我一直很喜歡《東方之珠》這首歌,希望香港的風采浪漫依然,永遠是我心中那座美麗的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