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質量的評論,不僅要話題找得準,還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說服有力。圍繞中央和地方黨委中心工作設置議題,圍繞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設置議題,圍繞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現實問題設置議題,有話好好說,讓人愛聽愛看,才能切實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增強黨報時評影響力 ——河北日報時評欄目《縱橫談》的實踐與思考 (桑獻凱 李恕佳) 評論是黨報的旗幟和靈魂。高度重視評論工作,是河北日報的傳統。近年來,河北日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將評論放在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的突出位置,堅持守正創新,力求以有思想、有品質、有力量的評論作品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社會進步。 《縱橫談》是河北日報的重點時評專欄,刊發了大量思想深刻、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引導有力的作品,成為河北日報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創辦多年仍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牢記黨報評論的初心,守正創新,不斷增強黨報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時評特點在“時”,重點在“評”。關注什么、怎么說、如何說好是黨報時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將之歸納為“三個三”。 說什么:以“三個圍繞”進行議題設置 關注就是態度,關注體現立場。在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中,黨報評論選擇“說什么”(即選擇評論題材),不僅體現著態度和立場,也是掌握話語主動權的關鍵。我們堅持的標尺是——始終圍繞中央和省委最關注的問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來選擇話題、設置議題。如此,黨報評論才能把準時代脈搏,承擔起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的任務。 圍繞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設置議題 黨報評論該說什么?其重要內容,就是宣傳貫徹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積極助推當前中心工作。這既是黨報服務大局的工作要求,也是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需要。近年來,在對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精準把握的基礎上,《縱橫談》將評論的焦點瞄準持續深入反“四風”、脫貧攻堅、簡政放權等問題。《精準扶貧豈能變成“精準扶親”》批評了一些地方扶貧工作中的漏洞,提出要加強執紀監督,對任何“精準扶親”行為都必須精準打擊;《電視問政要有“自己的威力”》通過湖北仙桃直播的一場全媒體問政活動,探討了電視問政這一輿論監督手段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2020年,我們策劃的“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和“持續深化糾正‘四風’系列談”兩組系列評論共8篇,從一段時間內的典型事例入手,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批判,收到了很好的引導效果。這些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中央關注、基層關心、群眾反映集中,《縱橫談》所發表的評論作品也體現了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 圍繞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設置議題 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伴生了一些矛盾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涉及公共利益,有的涉及思想認識的模糊地帶,對此,黨報評論必須直言。關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新聞和社會現象,用準確深入的分析直擊社會痛點并堅守核心價值觀的正道,是黨報評論的責任。針對滴滴順風車惡性事件頻發引發的社會焦慮,《滴滴順風車下線不是終點》指出,如何讓細致、嚴密的內外部監管盡快“上線”,是相關各方必須回答好的重大問題;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惡搞紅色經典的現象,《為什么不能容忍惡搞〈黃河大合唱〉》旗幟鮮明地指出,惡搞絕非“藝術創新”,而是對歷史的褻瀆、對民族精神的消解。這些評論,回應社會質疑,撥開思想迷霧,弘揚主流價值,起到了守正祛邪的作用。 圍繞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現實問題設置議題 抓住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促進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的解決,是黨報評論的重要內容。《“加長版”三伏天呼喚“升級版”公共服務》《風雪低溫是一道現實考題》關注夏季高溫及冬季風雪低溫天氣下,如何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最大限度減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如何保證小區配套幼兒園“不姓錢”》關注了“二孩時代”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短缺這一民生問題;《網絡時代更應關注非網民》,為那些教育程度不高或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邊緣群體”發聲。這些作品,說出了群眾心里想說的話,用充滿溫度的評論體現了黨報的責任感。 怎么說:處理好“三對關系” 評論是一種說理的文體。“說什么”體現媒體的立場和價值觀,但怎么說得讓人信服,卻考驗著作者和編輯的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我們以處理好“三對關系”作為具體的操作原則。 快與深的關系 時評專欄,必須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進行快速反應。再深刻的觀點,如果時過境遷、錯過引導輿論的最佳時機,便難以產生好的效果。但僅有快是不夠的,要在輿論場中快速取得主動權,還必須在充分了解事實、保證“由頭”真實性的前提下,快中求深,提高評論的思想含量,發出理性、公允的黨報聲音。 2020年8月,石家莊突發強降雨。暴雨襲城屬于突發事件,應對不當容易導致市區積水、交通癱瘓甚至人員傷亡。《縱橫談》迅速行動,刊發評論《用“最充分的準備”撐起“安全之傘”》,針對城市建設和風險應對上的一些現實問題和薄弱環節,呼吁政府各個部門將防災減災工作抓緊抓細抓實,用更加及時的預警、更加扎實的措施有效減少災害損失。文章反應迅速、引導有力,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權威聲音,收到了良好的輿論引導之效。 小與大的關系 在時評寫作、編輯過程中,我們堅持將新聞事件放入社會發展的大坐標中去考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小切口體現高站位,力戒概念化的泛泛而談和就個案而談個案的局限。《“抄襲的整改方案”應該怎么整改》從廣西河池市鳳山縣人民醫院提交的一份抄襲的整改方案著眼,批評了一些地方敷衍整改、虛假整改的消極現象,提出要重視“抄襲的整改方案”背后的真問題。《一次始于美好卻尷尬收場的募捐活動》從廣西百色田陽高中涉嫌向教職工強制募捐事件入手,由此談及用行政命令方式強制募捐的現象,進而指出,募捐應該用道德的方式去成就道德。論述由小及大、由個別到一般,層層遞進、啟人深思,體現了個案與現象的結合、微觀與宏觀的結合、小與大的統一。 近與遠的關系 省級黨報的評論,關注本省的新聞是服務地方黨委政府的需要,也是增強影響力的方式之一。如何處理好本地與全國性新聞事件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做法是,打通兩者之間的空間通道,在評論全國性新聞事件的時候,注重與本地實際的聯系;同時,將本省新聞事件放在全國背景下,建立二者之間更縱深的關系。《向“抖”起來的正定學什么》評論的是正定縣與抖音公司的合作,關注的是城市如何擁抱互聯網打造城市IP;《關愛留守兒童,不只是兒童節前后的話題》關注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以留守兒童為主角拍攝微電影一事,提出關心、愛護全國農村697萬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這些評論所論述的,既是本地受眾關注的話題,也是全國范圍內的共性問題;既體現地域的貼近性,也體現話題的廣泛性。 說得好:樹立“三個意識” 輿論場越是眾聲喧嘩,黨報評論越是要牢牢掌握話語權。而這個話語權,不是說因為黨報的身份就自動擁有的,而是看你的評論質量高不高、話能不能說到人們的心里去。一篇高質量的評論,一定是話題精準、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說服有力。有話要好好說,有話還要說好、讓人愛聽愛看,以切實起到輿論引導作用。而話能不能說好,要看說話的人心中是否有“三個意識”。 問題意識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以及話語權和主動權從哪里來?最根本的,就是有沒有問題意識。評論能不能提出問題、能不能切中關鍵的問題,直接關系著評論的“楷體字”會不會被看見、評論所發出的聲音能不能被聽見。有問題意識,才能提出問題、主動設置議題。透過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主動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善于提出問題,在認識問題、研究問題、推動問題解決方面提供正確的主張,黨報評論才能站穩輿論陣地、贏得讀者。針對醫療“微腐敗”、統計數據造假、扶貧資金“睡大覺”等現實問題,《縱橫談》從工作實際需求和群眾利益出發,奔著問題去、跟著問題走、圍著問題論,不回避問題、不夸大問題、不掩飾問題,在深入分析中,為讀者提供客觀看待問題的方法,為促進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 建設性意識 評論的力量固然在于指出問題,但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應該是為解決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方向和路徑,更好地引導社會預期,進而凝聚共識、擴大共識。《貧困縣的“富廣場”折射出了什么》批評了湖南汝城縣舉巨債修建大批“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提出糾正扭曲的政績觀、健全監督問責機制的建議;《“2斤多吃喝白條”警示了什么》聚焦重慶市大同鎮政府的吃喝白條,敲響了“‘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的警鐘。 即便是正面的新聞,也并非一味地褒獎,而是從中總結可以借鑒的意義。《鞏固脫貧成果要“未貧先防”》,提出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上,既要抓脫貧、又要抓防貧的建議。褒獎時不粉飾、批評時不尖刻,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為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這樣的評論才更具建設性、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局。 效果意識 時代在變、讀者在變、輿論生態在變,如果我們的評論不能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自然會被讀者和時代所淘汰,成為一種“自說自話”的存在。不斷提高評論的影響力,必須有針對性地研究傳播規律,以理性客觀的論證說服讀者、以深刻的思想啟發讀者、以生動親切的語言拉近讀者,才能提高觀點的抵達率,進而有效影響輿論、有力引導輿論。 (作者桑獻凱系河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恕佳系河北日報社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