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24日在京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介紹。 過去十年,藝術創作持續繁榮,推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我們推出的一系列優秀劇目廣受好評,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演出414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短短一年就演出147場,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負責人周漢萍說。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 “我們還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動‘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讓老百姓夠得著、用得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實效性。”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陳彬斌表示。 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云看展”、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加速崛起。十年來,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從3.6萬家增長到了6.5萬家,年營業收入從5.6萬億元增長到11.9萬億元。 與此同時,大眾旅游、智慧旅游持續發展,自駕游、露營旅游、冰雪旅游等引領休閑度假新潮流。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介紹,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旅行社4.2萬家,A級景區1.4萬個,星級飯店8771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十年來,中國文化遺產資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通過實施非遺紀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等,我們已培訓傳承人超過10萬人次,非遺傳承活力不斷增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指出。 “流失文物追索返也是亮點頻現,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歸祖國,文物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介紹,過去十年,我國文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預防性保護、系統保護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對外和對港澳臺交流合作深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文化和旅游年(節)以及“歡樂春節”“美麗中國”等品牌活動影響廣泛,有力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文化和旅游領域實現了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記者劉樂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