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籍是中華文明不斷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籍保護、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其中既包括以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再造善本》《中華大典》《古本戲曲叢刊》等為代表的重大出版工程,也包括傳世文獻系統性整理,海內外藏《永樂大典》已仿真出版273冊,國圖藏、海外藏敦煌遺書持續深度整理出版,珍貴典籍得以化身千百、傳本揚學。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動下,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基本完成,3000萬冊(件)古籍有了“身份證”,與之配套的普查登記目錄已累計出版201冊,收錄548家收藏單位的137萬余條數據。海外藏古籍目錄、書目書志出版與數字化回歸不斷取得新成效。 古籍活化利用更加注重精品化、普及化、時代化,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探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契合點,以當代視角汲取古人智慧和歷史經驗,滋養浩然之氣,讓經典貼近現實,融入社會,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啟動,數字人文為古籍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提供新的羽翼。 十年來,古籍工作的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編輯出版人才隊伍數量質量顯著提升,事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多渠道、多方面支持古籍工作的合力正在形成,古籍出版正在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為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理解,做好新時代古籍出版,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古籍原典本身的保護為“本”,提升古籍保護水平;以影印、點校等系統整理為“體”,做好珍稀文獻揭示、刊布,為學術研究提供源頭活水;以古籍的解讀、當代闡釋、數字化與立體傳播為“用”,以現代手段展示古籍之美,以《典籍里的中國》等多元的傳播手段讓大眾了解古籍、愛上古籍,讓古籍從“小眾”走向“大眾”,“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新時代古籍出版人將以做好中華古籍的保護、傳承、闡釋、傳播為使命,以品位高端、品類豐富、品質優良為標準,以高質量的古籍出版成果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賡續中華文脈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魏崇,系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 |